《寻路中国》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彼得·海斯勒-豆瓣评分9.0

我是一个爱读书爱运动的人,如果你也爱读书爱运动,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日读一页书 】 (ID:rdyys999), 以最轻松的方式开始阅读和运动。不管人世如何喧嚣拥挤,动荡不安,有一个好所在永远可以成为你的避风港,成为一间与尘嚣隔绝的小屋。你可以躲进去,独自面对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把烦恼和焦躁忘记得干干净净,这个好所在便是书。

《寻路中国》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副标题: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一.《寻路中国》经典语录:

1.“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这句话揭示了在中国社会中,制度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2.“据我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在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在的挑战方面,他们遇到了麻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社会个体焦虑和心理压力的观察。

3.“在中国,迷失方向并非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儿,因为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自己要何去何从。”这句话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带来的迷茫感。

4.“人们一致认为,问题出在地方上,高官们是诚信的、正派的,极少有人对这个制度的核心表示不满。”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对于政府高层的普遍信任和对于制度问题的看法。

5.“现代中国,修建道路通常是应对贫困或者金融危机的一项策略。”这句话揭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6.“真正关键的讯息不是你所写进去的,而是你省略下来的。”这句话富有哲理,指出了信息传递中言外之意的重要性。

7.“每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他就有机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新语言对于开拓视野的重要性。

8.“如果人们还显得有些消极,那是因为他们看惯了更不好的东西。”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适应和期望值的调整。

二.《寻路中国》内容概述:

《寻路中国》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撰写的纪实作品,通过作者的自驾之旅,深入展示了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变。全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以城墙、村庄、工厂为线索,细致描绘了中国乡村与城市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多维度的中国。

城墙:

这一部分记述了作者从东海之滨出发,沿着长城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自驾旅程。这一路,作者不仅探寻了长城的历史遗迹,也观察了沿途的农田和村庄,记录了中国北方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

村庄:

在这一部分,作者选择了一个北京郊区的村庄进行深入观察和体验。他记录了这个村庄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特别是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这个原本贫穷的村庄逐渐变成了城里人度假的地方,村民也逐渐转变为商人。这一变化是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工厂: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线转向了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工业小镇。他详细描述了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特别关注了一个胸衣扣环的生产厂家,以此为例展示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部分揭示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另一面,即小城镇的崛起和手工业的兴盛。

三.《寻路中国》思考

《寻路中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中国的窗口,更引发了对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深刻思考。

1.城乡融合与发展:

书中描述了城乡之间的快速融合过程。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汽车工业的兴起,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如何平衡城乡发展,保持乡村的独特性和文化根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社会变迁与个体选择:

书中的人物在社会变迁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坚守传统,有些人则积极拥抱变化。这些选择背后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社会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和价值观?个体又如何在社会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传承:

《寻路中国》展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壮丽画卷,但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是中国在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