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拼音版】
《宿府》sù fǔ
杜甫 dù fǔ
清秋幕府井梧寒, qīng qiū mù fǔ jǐng wú hán ,
独宿江城蜡炬残。 dú sù jiāng chéng là jù cán 。
永夜角声悲自语, yǒng yè jiǎo shēng bēi zì yǔ ,
中天月色好谁看? zhōng tiān yuè sè hǎo shuí kàn ?
风尘荏苒音书绝, fēng chén rěn rǎn yīn shū jué ,
关塞萧条行路难。 guān sāi xiāo tiáo xíng lù nán 。
已忍伶俜十年事, yǐ rěn líng pīng shí nián shì ,
强移栖息一枝安。 qiáng yí qī xī yī zhī ān 。
译文:
清秋夜晚幕府井边桐叶寒,独宿江城烛光微弱未尽燃。
长夜漫漫角声悲像在自语,天上月色皎洁有谁来观看。
风烟迷茫家乡音讯已断绝,关山萧条冷落行路很艰难。
已经忍熬了十年流亡岁月,像鸟儿暂栖一枝求得平安。
赏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担任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当时,杜甫住在成都城外的浣花溪,距离幕府很远,只好长期住在府内。本诗就是这年秋天,杜甫留宿幕府时所作。本诗通过描写秋夜凄清的夜色,抒写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自身漂泊流离的苦闷。宿府,在严武幕府值宿。
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诗人“独宿”幕府,由于感到孤独,心中愁闷,睡不着觉,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蜡烛慢慢燃尽。诗人异常悲凉的心境,通过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等寥寥几字就表现了出来。诗人在此巧妙地采用倒装句式,先写“独宿”时的心情、感受,然后再点明本诗的诗眼“独宿”,写法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紧接着,诗人通过颔联的两句,写“独宿”幕府时的见闻。诗人夜不能寐,听着悲伤的号角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无人可供倾诉心声,无法排遣心中郁闷。如此凄惨的情景,通过诗人顿挫的句法,忧伤的语气表达出来,更让人感到心酸。
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而后两联写景,却是直接抒情。
颈联中的二句分别承袭颔联中的二句而来。“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说明战火仍然未停,国家仍是战乱纷飞。听着那“永夜角声”自言自语的悲凉声音,诗人不禁产生诸多感慨,所感慨的中心内容就是“风尘荏苒音书绝”。诗人独宿幕府,想念故乡,一直都盼望得到故乡亲人的音信。然而,“风尘荏苒”,战火连天,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中天月色好谁看”写诗人远离故乡亲人,独自在幕府里仰望明月,因而产生了重重愁绪,其中就包括“关塞萧条行路难”之愁。这个愁,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早年的诗作《恨别》来体会。在《恨别》中,诗人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现在已经过去多年了,诗人仍然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自然对道路是否通畅非常关切。
尾联与首联形成首尾照应之势。首联中,诗人提到“幕府井梧寒”,说明诗人并不觉得待在幕府温暖充实,相反却感到寒冷凄凉。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到处漂泊,生活辛酸,正如他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所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十年来,诗人经历了太多事情,心情复杂至极,已经无法详细叙述了,所以用“伶俜十年事”来加以概括,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可以结合诗人的具体经历驰骋想象。“强移栖息一枝安”中,“强移”二字说明目前诗人待在幕府中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一枝”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意。而后面着一“安”字,只不过是诗人的自我解嘲。
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心系朝堂,这一点从他早期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句上就可以看出。但是事实证明,他的雄心抱负很难实现,所以当他看清这一点时,就毅然弃官回乡,不再过那种“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拘束生活。写本诗时,杜甫出任严武幕府的参谋,这其实并非他所愿,只是为了“酬知己”而已。没想到,在幕府中,杜甫的生活依然不好过,他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幕僚的嫉妒和排挤。于是,杜甫曾写下《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诗,请求严武给自己自由,让自己离开这个“龟触网”、“鸟窥笼”的是非之地,希望严武能同意自己“时放倚梧桐”。若将此句与本诗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杜甫看来,草堂的“梧桐”不像幕府的“梧桐”那样“寒”,可以使他觉得比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