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诗三百首-拼音版《中国诗词大会》古诗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拼音版】

《赋得古原草送别》
fù dé gǔ yuán cǎo sòng bié

白居易 bái jū yì

离离原上草,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一岁一枯荣。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野火烧不尽,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春风吹又生。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远芳侵古道,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
晴翠接荒城。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又送王孙去,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萋萋满别情。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本诗是借繁茂的青草抒写惜别的情意,但由于诗中对野草的描写极富哲理,表现了野草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毁的无限生命力,而使本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是白居易青年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的《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应考,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当时出任著作郎一职。拜访他的人很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属实,但本诗之传唱度,可见一斑。

前两联承“古原草”,重在写“草”。开篇破题,起句赋草。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岁岁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两句平淡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在这里,诗人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生命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的“枯荣”二字,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为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

颈联继续写“古原草”,却将重点放在了“古原”上,并以此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草的生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尾联卒章言志,回扣诗题,暗用典故,点明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这里指诗人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绪。

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字字含情,语语有味,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