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拼音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sòng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zhōu
王勃 wáng bó
城阙辅三秦, 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 ,
风烟望五津。 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与君离别意, yǔ jūn lí bié yì ,
同是宦游人。 tóng shì huàn yóu rén 。
海内存知己,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
天涯若比邻。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无为在歧路, wú wéi zài qí lù ,
儿女共沾巾。 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一片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时所作的抒情诗,为赠别名篇。众所周知,人们在同亲朋好友告别时,总会恋恋不舍,伤心难过,也会说一些祝福勉励的话,比如一路顺风、望自珍重等等,有时还会作出“儿女之态”,潸然泪下。这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诗歌是一门艺术,如果一首诗写了这样的内容,就会有落入俗套之嫌,难成佳作。而王勃无愧于“诗杰”的美誉,他的这首赠别诗别具一格,以最为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情感,境界高远,感人至深。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只要把朋友真正地放在心里,哪怕他远在天涯,也感觉他就在身边。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即县尉。唐代官制,每县有县令、县尉,令称“明府”,尉称“少府”。之任,赴任。本诗一题作《杜少府之任蜀川》。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686年)始置蜀州,时王勃已死。蜀州,泛指蜀地。
诗的首联写景,对仗工稳,气象壮阔,生动地写出了送别时的环境。当时诗人在长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职。两人一同出长安城,来到分手之处,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诗人只好借浏览周围的景致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城阙辅三秦”,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广阔无边的三秦大地所“辅”(护卫),气势恢弘;“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为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被茫茫的风烟所阻隔,什么都难以分辨。句中离情初露,为下文奠定了基础。秦地和蜀地万里相隔,诗人用一个“望”字就将两地巧妙地联系起来,实在是妙笔。另外,“风烟”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诗人欲吐还吞。“同是宦游人”是诗人的宽慰之词,指出了与朋友分别的必然性。正所谓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间不管情谊多么深长,都不可能始终相聚,总有一天会因各种原因面临别离。而对诗人和杜少府来说,分别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两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职守,命令一来,自然就要各奔东西。但是,不管距离多远、分开多久,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颈联更近一步,奇峰突起。诗人一方面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励友人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两句诗含义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和远大志向,也使两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华。人们称惺惺相惜的朋友为“知己”,知己有时在身边,有时却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论空间的距离多远,时间过去了多久,知己间的情谊是不可动摇的。同时,决不能狭隘地认定“知己”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时时可能跟他们成为朋友。怀着这样的认知送别友人就不会感到凄凉落寞,反而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前路充满信心。从构思看,此联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尾联紧接上联,诗人不仅点明“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歧路”,点出题面“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诗人语重心长,力劝朋友在道别之时,千万莫像孩童,悲伤难忍,泪水连连,甚至拿出手帕来擦眼泪,而是要充满信心,乐观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
南朝大文豪江淹在《别赋》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首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是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唐人的许多赠别诗也都哀婉凄绝,令人悲伤得难以自制。但王勃的这首诗却一洗儿女之态,以开阔的意境、积极的心态为赠别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诗格调高妙、难以超越,实在不愧为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