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豆瓣评分9.3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

一.《唐宋词十七讲》经典语录: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用于形容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强调高瞻远瞩的目光。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先生认为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表现了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3.“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独特见解,强调词在表达上的细腻与深远。

4.“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强调诗歌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

5.“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对理性的独特解释,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6.“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所形成之一种境界。”——强调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性和其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7.“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的传承、发展和影响。”——指出研究词时需要关注的多重视角。

8.“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自己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强调诗人与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9.“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对好词的评价标准之一,强调词的含蓄与韵味。

10.“只要有活泼的心灵,你有一个善感的充满了对宇宙万物赏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都是生活的情趣,处处都是你生活的理想。”——鼓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

二.《唐宋词十七讲》讲了什么?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教授应辅仁大学校友会等联合举办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全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为代表,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词人及词作分析:书中详细分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词人的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及其代表词作,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

唐宋词史的发展:通过对词人的逐一分析,叶嘉莹教授勾勒出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脉络,展现了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词体特质及词评模式:书中介绍了词的特质及传统词评中的两种重要模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性和词评的方法论。

中西文学理论的结合:叶嘉莹教授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在书中结合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展示了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感发力量与生命传达:叶嘉莹教授强调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认为好的诗词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动和共鸣,传达出生命的活力和美感。

三.《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阅读《唐宋词十七讲》后,我深感叶嘉莹教授对唐宋词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学术严谨,见解深刻:叶嘉莹教授在书中对每一位词人的分析都极为细致入微,不仅关注其生平经历和艺术才能,更深入挖掘其词作背后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她的见解深刻独到,让人受益匪浅。

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唐宋时期的词人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通过叶嘉莹教授的笔触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

中西合璧的研究方法:叶嘉莹教授在书中结合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感发力量与生命共鸣:叶嘉莹教授强调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这让我深受触动。好的诗词确实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感动和共鸣,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美好。

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传承:叶嘉莹教授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她用自己的生命和学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