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豆瓣评分9.1

《不成问题的问题》,作者:老舍

一.《不成问题的问题》经典语录:

1.“到底,还是把他乡当做了故乡,竟不知,自己是哪里人了。”

这句话反映了人物在异乡生活的迷茫与归属感缺失。

2.“大家过度追求人情而集体堕落,而排挤了真正的有能力的人。”

老舍讽刺了社会中人情关系泛滥,导致真正有才能的人被边缘化的现象。

3.“自由地搂钱,专制地省钱,两下里一合,你的姨太太就可以搽巴黎的香粉了。你爱懂不懂。”

这句话揭示了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并享受奢侈生活的现象。

4.“不成问题,肯定不成问题。”

这句话常被用作讽刺,表示某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或者某些人对待问题的敷衍态度。

5.“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肤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情感是极容易发酒疯的东西。”

老舍强调了追求进步和理智决策的难度,以及情感因素对人的影响。

6.“他吃得好,穿得舒服,睡得香甜,永远不会发愁。他绝对没有任何理想,所以想发愁也无从发起。”

这句话刻画了一个缺乏理想和追求,只满足于现状的人物形象。

7.“丁主任爱钱,秦妙斋爱名,虽然所爱的不同,可是在内心上二人有极相近的地方,就是不惜用卑鄙的手段取得所爱的东西。”

老舍揭示了不同人物虽然追求不同,但在手段上却可能同样卑劣的真相。

8.“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一切的苦楚,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

这句话表达了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种种苦难的无奈。

9.“慢慢地,我明白过来。原来差事不是给本事预备着的,想做官第一得有人。”

老舍揭示了社会中的某种潜规则,即人际关系比能力更重要。

10.“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讽刺,以及对未来的微弱希望。

二.《不成问题的问题》讲了什么?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创作于1942年冬天,陆续发表于1943年重庆《大公报》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树华农场在两位不同管理风格的主任丁务源和尤大兴管理下的不同境遇。丁务源凭借圆滑的处世方式和强大的社交能力,虽然农场亏损严重,却能稳坐主任之位,深得职工和股东们的喜爱。而尤大兴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试图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改善农场的经营状况,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最终被排挤出局。小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情关系泛滥、真正有才能的人被边缘化的现象。

三.《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

阅读老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我深感这是一部充满讽刺与批判意味的作品。小说通过树华农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首先,小说对丁务源这一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他凭借圆滑的处世方式和强大的社交能力,在农场中如鱼得水,即使农场亏损严重,也能稳坐主任之位。这不禁让人反思,在现实社会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真才实学,却能凭借人际关系和手腕在职场上风生水起?

其次,尤大兴的命运则让人唏嘘不已。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试图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改善农场的经营状况,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最终被排挤出局。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因为不懂人情世故而难以立足。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社会,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最后,小说通过对树华农场故事的讲述,深刻揭示了人情关系泛滥、真正有才能的人被边缘化的社会现象。老舍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震撼和反思: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否应该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真正有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总之,《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想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更让我们反思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有爱心、更加有责任感的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