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豆瓣评分9.0

《逃避自由》,作者:埃里希·弗洛姆

一. 《逃避自由》经典语录:

1.“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

这句语录揭示了现代人常常在追求他人期望而非自己真正需求的生活状态。

2.“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弗洛姆鼓励人们面对现实的不安全感,而不是逃避它。

3.“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自由与安全感之间的矛盾关系。

4.“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

弗洛姆认为,由于孤独和不安,人类倾向于逃避自由。

5.“积极自由就是实现自我,它意味着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

他区分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强调积极自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6.“自私根源于缺乏对真实自我的肯定与爱,即缺乏对整个具体的人及其所有潜能的肯定和爱。”

弗洛姆分析了自私心理的社会和人性根源。

7.“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这句语录解释了人们为何会放弃个性以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

8.“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弗洛姆探讨了受虐和施虐心理背后的孤独和无助感。

9.“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他强调了自由作为人存在本质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含义的多样性。

10.“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

这句话揭示了逃避自由的本质: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暂时的逃避。

二.《逃避自由》讲了什么?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该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孤独、不安和无意义感的挑战。他深入探讨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克服这种状态的积极途径。

书中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写作背景与基本观点:探讨了自由民主制度为何会沦为极权主义制度,以及希特勒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

生物进化史、个体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分析了人类逃避自由的心理和社会根源。

人类逃避自由的途径:描述了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等不健康的性格倾向。

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崛起的关系:分析了纳粹主义崛起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希特勒的性格特点。

三.《逃避自由》读后感

阅读《逃避自由》后,我深感弗洛姆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深刻洞察。他揭示了自由与孤独、安全感的矛盾,以及人类在面对这些矛盾时的种种逃避行为。书中对法西斯主义心理根源的分析,让我更加理解了极端主义产生的社会和心理背景。

弗洛姆提出的积极自由概念,即实现自我、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面对并接纳它,同时不断地追求自我成长和完善。

此外,书中对现代人异化状态的批判也引人深思。在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权力所驱使,忘记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也让人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发人深省的著作。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人的心理困境和挑战,并激励我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