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作者: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群魔》经典语录:
1.“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这句话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超越与自我救赎的深刻思考。
2.“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里,我们是最后一次相遇的两个生物……别用那种腔调,像个人一样说话吧。”
这句话透露出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和对真诚沟通的渴望。
3.“魔鬼在虚无的夜色里彷徨。任何一个想要得到最大自由的人,他就应该敢于自杀。谁敢自杀,谁就能识破这骗局的奥秘。”
通过自杀的极端观念,探讨了自由与生命意义的复杂关系。
4.“为什么所有这些爱走极端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些一钱如命的守财奴,妄想发财致富和企图霸占一切的人呢?”
这句话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当时某些社会思潮的批判。
5.“两样东西阻止人们自杀;只有两样;一样很小,一样很大。不过很小的也很大。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谁就将成为新人。”
再次强调了生死观念对人性的重塑作用。
6.“只有当一个人把生与死都置之度外的时候,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
这句话深化了对自由与生死关系的探讨。
7.“生活是痛苦,生活是恐惧,人是不幸的。现在一切都是痛苦和恐惧。”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生本质的一种悲观但深刻的洞察。
8.“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再也看不到在笑声掩盖下为世人看不到的任何眼泪了。”
这句话揭示了社会表象下的真实情感缺失。
9.“如果你想征服整个世界,先征服自己。”
强调了自我控制与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10.“上帝存在,也又不存在。石头里没有疼痛,可是在对石头的恐惧中有疼痛。谁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是上帝。”
这句话探讨了上帝、恐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
二.《群魔》讲了什么?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在《俄罗斯通报》连载(1871—1872年)。该作品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通过文学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
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值社会变革和思想激荡的时期。小说主要讲述了以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为首的一群恐怖分子,他们自称为革命者,通过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然而,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出于个人野心和极端思想,而非真正的革命理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聪明但阴险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具有哲学家气质的虚无主义者基里洛夫、忠诚于信仰的沙托夫等。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内心活动,作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信仰与背叛等永恒主题,并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三.《群魔》读后感
阅读《群魔》这部作品,我深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都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人性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尤为鲜明。他既是一个具有高超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阴谋家,又是一个深陷个人野心和极端思想无法自拔的可怜虫。他的行为虽然令人发指,但他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也同样令人同情。通过这个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道德困境。
此外,小说中对虚无主义和革命思潮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这些思潮背后的荒谬和危害。他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应该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坚定追求,而不是出于个人野心和极端思想。
总的来说,《群魔》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思考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可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找到一些启示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