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缀集》,作者:钱锺书
一. 《七缀集》经典语录:
1.“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出自《七缀集·通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类感官之间的互通性。
2.“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同样出自《七缀集·通感》,进一步阐释了感官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
出自《中国诗与中国画》,钱钟书批判了“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观点,提出了诗画标准的分歧。
4.“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那可以理解。他们不是个中人,只从外面看个大概,见林而不见树,领略大同而忽视小异。”
这句话揭示了中西文化评论中的差异,体现了钱钟书对中西文化深刻的理解。
5.“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運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運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
引用自《贯华堂第六才子书》的评点,钱钟书借此阐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
6.“苏轼之于司空图,仿佛狐狸忻羡刺猬,而波德菜亚之于雨果,则颇似刺猬忻羡狐狸。”
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不同艺术家或思想家之间的风格差异和相互吸引。
7.“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
出自《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对翻译的评价独到而深刻,指出了好译本和坏译本的不同影响。
8.“诗可以怨,不是说诗能够怨,而是说诗可以用来怨,就是钱老开头说的——‘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这句话总结了《诗可以怨》一文的核心观点,阐述了诗歌作为情感发泄工具的重要性。
9.“我们以为词华够鲜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
通过对比中西审美差异,钱钟书揭示了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二.《七缀集》讲了什么?
《七缀集》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1978年以后创作的七篇散文。这些文章主要涉及比较文学、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等领域,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卓越的学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诗与中国画》:批判了“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观点,指出诗画在评价标准上存在分歧。
《读〈拉奥孔〉》:通过讨论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进一步阐述诗歌与绘画的区别,强调诗歌的表现面比绘画更广阔。
《通感》:详细说明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展示了感官之间的互通性。
《林纾的翻译》:对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全面评价,探讨翻译的标准和效果。
《诗可以怨》:阐述“诗可以怨”的文学主张,认为诗歌是抒发不愉快、烦恼或穷愁情感的重要工具。
《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介绍汉译第一首英语诗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探讨中西诗歌翻译的问题。
其他篇章:还涉及一些历史掌故、宗教寓言和小说评论等内容,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三.《七缀集》读后感
阅读《七缀集》后,我深感钱钟书先生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钱钟书先生在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更让我对他的学术风格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钱钟书先生的文字简练明快、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他以平易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探讨了人生、文化、艺术等诸多问题,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其次,《七缀集》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钱钟书先生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七缀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总之,《七缀集》是一本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著作。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