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韩元吉-宋词三百首-拼音版《中国诗词大会》古诗词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拼音版】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hǎo shì jìn · biàn jīng cì yàn wén jiào fāng yuè yǒu gǎn

韩元吉 hán yuán jí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níng bì jiù chí tóu,yī tīng guǎn xián qī qiè。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duō shǎo lí yuán shēng zài,zǒng bù kān huá fā。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xìng huā wú chǔ bì chūn chóu,yě bàng yě yān fā。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wéi yǒu yù gōu shēng duàn,sì zhī rén wū yè。

【译文】

在旧日的宫廷池苑,一听到弹奏管弦我就深感难受。乐曲中包含多少梨园遗音,让我这白发人不堪回首。

杏花无处躲避灾难愁苦,只好开在野外荒郊。惟有御沟水不再流淌幽咽,好像知道我正自哀愁。

【赏析】

这首词虽然篇幅较短,但一字千金,句句关情,爱国之情贯穿始终。汴京(开封)是北宋的都城,陈桥驿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发祥地。可是靖康一变,大宋皇廷南迁,汴京已经成为了金人的天下。韩元吉出使金国,来到宋朝故都,只见物是人非,怎么会不痛心哀伤呢?

词人在开篇采用了一个与此类似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在故都他国听到乐声的痛苦。根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率领叛军攻占东都洛阳,在凝碧池举行宴会,并命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梨园子弟欷歔不已,其中的乐工雷海青把乐器扔到地上,面西而大哭。当时,诗人王维被囚狱中,闻听此事后偷偷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乱后深宫荒芜一片的景象,以此表达哀痛的心情。韩元吉的这首词借鉴了王诗的措词和构思。不过,这首词所表现的矛盾更尖锐,所抒发的感情更沉痛。

因为词人亲身处在矛盾冲突之中,心灵受到的震动更大。“凝碧池”是虚指,以古喻今,但着一“旧”字,含义更深沉。偏偏就在这宋朝故都,今日的金人“迎饯之所”,听到旧日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这对于一个忠君爱国的宋使来说,遭受的刺激多么强烈!故都的草木,故都的旧乐,都犹如利剑,直刺他的心,于是词人不禁发出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包含着词人复杂的心理,包藏着他深沉的苦痛。音乐能使人悲愁,而悲愁又会催人变老,所以才有“总不堪华发”。词人用语凝练,短短几句就写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理,功力之高可见一斑。

词的下片在构思上更加巧妙。“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两句点出时间和环境。并且,词人把自己比喻成杏花,以虚带实,寓意深远。写实是指杏花的确在二月间开花,汴京赐宴就发生在此时。万春节(三月一日),金人会在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是燕山,等他走到汴京,已是杏花开放的二月。杏花没有办法躲避“春愁”,终于在荒芜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像杏花一样,虽然想避开金人,但是因为身负使命,无法不参加宴会,也不得不听宴会上旧时的教坊音乐。词人把自己比喻成高洁的杏花;用野烟象征战后荒芜的景象,表达含蓄,贴切当时情景。“无处避春愁”是整首词的“词眼”所在。这句话把杏花人格化,就使得杏花和词人之间产生形象上的联系。这就是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是从王维的诗中化来;采用杏花这个物象,也是受到王维诗中“秋槐”的启迪。但是,“野烟”和“杏花”二者联系紧密,而且都与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词人的发展与熔铸下,它们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词人依然使用拟人手法,借物抒发心中的哀愁。御沟里的水本应该是长年流淌。可是在战争的破坏下,水被阻塞了,再无潺潺的流水声。也许在平常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可是对宋朝使者韩元吉来说,这却能引起他无穷的感伤。家国残破,他心中本就有无限的愁思,想发泄出来,但碍于当时的处境只能隐藏于心,在心中默默流泪。为了让这种感情有一个突破口,于是赋予御沟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不流的原因是明白词人内心的苦痛,怕呜咽水声引起他的抽泣。这两句话准确地表现出了词人的心理,强化了哀痛之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