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豆瓣评分8.9

《西线无战事》,作者:[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一. 《西线无战事》经典语录:

1.“西线无战事,但我们的心中还在回味着你的身影。”

这句语录表达了战争结束后,人们对逝去战友的深深怀念。

2.“我们还没有扎下深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

反映了年轻士兵在战争中的无助与脆弱,他们的人生还未开始就被战争打断。

3.“我们孤寂而悲伤像个孩童,我们沉稳刚毅却又像个老人。”

描述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孩童般的无助与悲伤,又有老人般的沉稳与刚毅。

4.“墓地已成废墟,到处是棺材和尸体。他们又被杀死了一次。”

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毁灭,让墓地成了另一个战场。

5.“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

表达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6.“夜晚活着,我也活着。”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反映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

7.“听着,这场战争我们输定了,因为我们敬礼敬得太好。”

以讽刺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的荒谬与无意义。

8.“我们就像坐在坟墓里,只等着被埋葬。”

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绝望与无助。

9.“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活人,被炸掉了脑袋。看见一个奔跑的士兵,被炸飞了双腿,靠着残破的身躯挣扎着爬到了下一个弹坑。”

直接而残酷地描绘了战争中的血腥与残酷。

10.“人首先是头牲畜,和动物区别在于他能给自己包装上一层面具,如抹了黄油的面包,变得道貌岸然一点而已。”

这句话以尖锐的讽刺揭示了人类在战争中的虚伪与自私。

二.《西线无战事》主要内容

《西线无战事》(德文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英文原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翌年单行本出版。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受到校长坎通列克及其沙文主义的煽动,满怀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了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

小说通过保罗·博伊默尔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荒谬与无意义,以及战争对士兵们身心的摧残。书中没有富丽堂皇的军容和壮观的战争场面,只有恐怖、残酷、肮脏的战场,以及士兵们在死亡威胁下的挣扎与绝望。

三.《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阅读《西线无战事》是一次深刻的心灵震撼之旅。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战时期的西线战场,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首先,小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宏大与壮丽,而是通过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了战壕中的血腥与残酷。士兵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艰难求生,他们的肉体与心灵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摧残。这种真实的描写让人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与厌恶。

其次,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十分深刻。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从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对战争充满质疑与反感的士兵。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精神的摧残与扭曲。同时,小说中的其他士兵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有的勇敢无畏,有的懦弱逃避,但无论哪种性格的人,在战争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助。

最后,小说所传达的主题引人深思。战争没有胜者,只有输家。它摧毁了人们的生命与梦想,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小说通过保罗·博伊默尔等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远离战争的阴霾。

总之,《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以真实的笔触、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