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齐天乐》姜夔-宋词三百首-拼音版《中国诗词大会》古诗词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辞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拼音版】

《齐天乐》qí tiān lè

姜夔 jiāng kuí

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
bǐng chén suì , yǔ zhāng gōng fǔ huì yǐn zhāng dá kě zhī táng 。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
wén wū bì jiān xī shuài yǒu shēng , gōng fǔ yuē yú tóng fù , yǐ shòu gē zhě 。

功甫先成,辞甚美;
gōng fǔ xiān chéng , cí shèn měi ;

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
yú pái huái mò lì huā jiān , yǎng jiàn qiū yuè , dùn qǐ yōu sī , xún yì dé cǐ 。

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xī shuài , zhōng dū hū wéi cù zhī , shàn dòu 。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hào shì zhě huò yǐ sān èr shí wàn qián zhì yī méi , lòu xiàng chǐ wéi lóu guān yǐ zhù zhī 。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yǔ láng xiān zì yín chóu fù , qī qī gèng wén sī yǔ 。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lù shī tóng pū , tái qīn shí jǐng , dōu shì céng tīng yī chù 。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āi yīn sì sù , zhèng sī fù wú mián , qǐ xún jī zhù 。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qū qū píng shān , yè liáng dú zì shèn qíng xù ?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xī chuāng yòu chuī àn yǔ , wèi shuí pín duàn xù , xiāng hé zhēn fǔ ?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hòu guǎn yíng qiū , lí gōng diào yuè , bié yǒu shāng xīn wú shù 。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bīn shī màn yǔ , xiào lí luò hū dēng , shì jiān ér nǚ 。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xiě rù qín sī , yī shēng shēng gèng kǔ 。

【译文】

张君像庾信率先吟出愁赋,凄凄切切便听到了蟋蟀的私语。露水沾湿的门户旁,苔藓丛生的石井边,都是曾听到蟋蟀啼鸣之处。哀怨的声音如泣如诉,让闺妇听了辗转难眠,深夜起来纺棉织布。面对着屏风上重重山峦,夜凉如水独自一人该多忧郁。

西窗外又响起蟋蟀啼鸣如雨声,是为谁叫得这样断断续续,应和着河边捣衣的砧杵?客中游子悲愁迎秋,离宫后妃对月伤怀,蟋蟀叫声勾起多少伤心凄楚。《豳风》把蟋蟀写得过于随意,最好笑的还是捉蟋蟀的孩子,夜晚提着灯笼在篱笆旁呼叫忙碌。如果把蟋蟀的鸣声谱成琴曲,一声声会更加悲伤凄苦。

【赏析】

姜夔写这首蟋蟀词时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而且远离故乡,正客居在杭州。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无心收复失地。宋光宗逝世后,朝廷出现动乱,国家在风雨中飘摇。1196年秋天,姜夔和朋友张镃饮酒。席间,二人听到蟋蟀声,于是便约定以蟋蟀为题作赋。张镃作品先成,读之让人凄然。在露水浓重的寒秋,姜夔仰望秋月,耳畔传来蟋蟀的鸣叫声,羁旅之愁涌上心头;再加上张镃是抗金名将张俊的孙子,国家残破之痛也充溢于胸。所以说,需要承负“尽意”责任的“象”——蟋蟀,肯定会染上悲愁的色彩。

词的上片描写了蟋蟀声触动的情怀。其实,蟋蟀的鸣叫无所谓悲与喜。只不过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被有“黍离之悲”的姜夔听到,于是蟋蟀声便成为了饱含凄切商音的“私语”。把蟋蟀声比喻成窃窃“私语”,不仅生动形象,还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更闻”和“先自”相呼应,起到了深化词意的作用。词人在深夜吟咏,已经愁情满腹,耳畔又传来蟋蟀声,凄切悲戚,于是更觉得哀伤悲痛。“露湿铜铺”三句,把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哀音似诉”一句承接“私语”句,描写蟋蟀的凄切叫声让思妇辗转难眠,于是深夜起床,以织布来排遣心中的忧愁。此时,蟋蟀声和机杼声融成一片。这几句舍貌而取神,绝妙无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接下来两句写思妇思念远人的心情。面对屏风上重重的山水,不由得神思恍惚。秋寒浓重,什么时候才能把亲自织就的冬衣送到离人的手中?而什么时候离人才能回来与自己团聚?如今,只有自己在这凉如水的秋夜里对影自怜,哪有情绪寻欢作乐?这几句虽然用词简练,但意境深远。

词的下片写听完蟋蟀声后的感想。在这里,词人把自己、思妇、游子、离宫中的人和捉蟋蟀的孩子等各色人物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从多种角度描写凄苦之情。“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这三句描绘了一副凄迷的图景:一扇寒窗,一盏孤灯;秋风瑟瑟,秋雨绵绵。蟋蟀是为谁断断续续地悲吟低唱呢?还有阵阵捣衣声与之相和。“为谁”二字,把无情引向有情境界,愈显得空灵深远。“候馆迎秋”三句继续写蟋蟀声,不过意境更远。客居游子悲愁迎秋,离宫后妃对月伤怀,蟋蟀愁鸣的天地更广更大了。蟋蟀声处处可闻,让有心逃避此声的人,也无处躲藏。于是词人悲怨的情怀也就更深了。在这词情极紧之处,词人却虚宕一笔,交代了自己做这首词受到了《幽风·七月》中关于蟋蟀描写的启发。接着,他又写了世间小儿女打着灯笼捉蟋蟀,不惜掀翻篱墙,一派喧哗热闹的情景。这一情景有可能是实景,也有可能是步入中年的词人对年少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宕开的一笔,最终还是归结到了“愁”的主题上,“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写到这里,“蟋蟀”这一自然物象已在词人主观情感的浸染中获得了特定的内涵和意义,由单纯的物变成了包融词人思想意蕴的艺术形象。而读者也正是通过对这一形象的体味窥视词人的内在情感,从而领略诗歌虽然意在言外但又与物象一脉相通的妙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