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疼痛部》,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一. 《疼痛部》经典语录:

1.“More die of tongue-break, more die of heart-break.” ——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语言分裂与心灵创伤之间的紧密联系,暗示着在动荡的时代,人们不仅因语言的断裂而痛苦,更因心灵的破碎而挣扎。

2.“语言承载记忆,语言构建权力。” —— 乌格雷西奇强调了语言在塑造个人记忆和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3.“疼痛是无言、无用、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 她将疼痛视为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4.“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 —— 这句话体现了流亡者生活的无序和时间的混乱,他们在异国他乡失去了原有的时间参照系。

5.“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那边’。” —— 乌格雷西奇描绘了流亡者心理时钟的损坏和生活的断裂感。

6.“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 她批判了媒体化社会中的信息失真和虚假现象,强调了真实性的缺失。

7.“语言在人的本体论建构中具备某种优先地位。” —— 乌格雷西奇认为语言是连接现实与意义空间的中介,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8.“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痛,可以呈现出最扭曲的形态。” —— 她揭示了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方面的力量。

9.“战争带来替罪羊、杀戮、流放、自杀、羞辱、割裂。” —— 这句话概括了战争带来的种种灾难性后果。

10.“生活的本质是疼痛,它最真实、最长久、最刻骨铭心。” —— 乌格雷西奇认为疼痛是生活中最真实、最持久的体验,它超越了幸福和欢乐的瞬时性。

二.《疼痛部》讲了什么?

《疼痛部》是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为背景,讲述了作者本人及流亡者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挣扎。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已不存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这一情节线索,展现了语言分裂对个体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冲击。同时,小说还深入探讨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身份的丧失与重建等核心主题,揭示了流亡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无助与坚韧。

三.《疼痛部》读后感

读完《疼痛部》,我深受触动。这部小说不仅是对流亡者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类共同经历的深刻反思。乌格雷西奇以她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个人的痛苦与历史的沉重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生活画卷。

首先,小说中的语言分裂是一个强烈的隐喻,它象征着国家和文化的解体。流亡者们在新的环境中被迫使用一门分裂的语言,这不仅是对他们母语的背叛,更是对他们身份的剥夺。这种语言的分裂让流亡者感到孤立无援,无法用母语表达自己的痛苦和经历,这种无力感和失落感贯穿全书。

其次,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是小说的另一个核心主题。乌格雷西奇通过流亡者的回忆展现了他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力感。记忆在这里既是逃避现实的手段,也是重建身份的桥梁。然而,记忆的选择性和不可靠性让流亡者们在回忆中不断挣扎,试图在破碎的记忆中寻找自我。

最后,乌格雷西奇的叙事技巧为这部小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她通过多视角和多时间线的叙事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流亡者的经历。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流亡者的痛苦和挣扎。

总之,《疼痛部》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流亡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更让我们反思了语言、记忆、身份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乌格雷西奇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生活的表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的脆弱和坚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