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作者:郑岩
一. 《铁袈裟》经典语录:
1.“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 —— 郑岩通过这句话提醒我们关注艺术史中的“碎片”及其背后的故事。
2.“物的破碎会让人联想到死亡,世间万物绝非永恒,艺术品也不例外,终有一日会斑驳、破碎甚至毁灭,而与此同时,破碎也蕴含着重生的希望和可能。” —— 郑岩探讨了破碎与重生的辩证关系。
3.“铁袈裟之说源自12世纪南宗禅高僧仁钦的有意误读,铁块上铸造时留下的披缝被视作袈裟上的水田纹。” —— 这句话揭示了“铁袈裟”名称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文化误读。
4.“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碎片也会被看作完整的实体。” —— 郑岩指出,碎片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5.“残破改变了物体的外形,难免引发人们奇异的联想。” —— 这句话揭示了破碎物品如何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
6.“破碎的造像不仅是象征性的符号,而且是一种圣物。修复造像,既是试图恢复其完整的形象,也是在努力维护其内在的力量。” —— 郑岩讨论了破碎造像对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7.“艺术史的意义不只是虔诚的膜拜者提供用以传移模写的范本,或者为勇敢/轻狂的挑战者树立可供突破/冒犯的靶子,而是提醒今人不断思考那些古老的、永恒的命题,并继续寻找新的答案。” —— 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史研究对于当代人的启发作用。
8.“一片废墟正是新生命开始的地方。” —— 郑岩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循环和再生力量的深刻认识。
9.“历史就是收拾‘残局’的过程。” —— 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整理和解读过去的碎片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10.“这些‘碎片’正是郑岩的新著《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的研究对象。” ——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核心关注点。
二.《铁袈裟》讲了什么?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主要探讨了艺术史中毁灭与重生现象的多重面向。全书分为正编和外编两部分,共十二章内容。正编部分详细讲述了山东长清灵岩寺一尊唐代金刚力士像的残铁块(即“铁袈裟”)从被铸造到被破坏、神化再到还原真实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佛教兴衰、历史变迁和文化误读等复杂因素。外编部分则通过阿房宫图、龙缸与乌盆、六舟的锦灰堆等案例,进一步拓展了对破碎与重生主题的讨论范围。
三.《铁袈裟》读后感
阅读《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一书,我深受启发。郑岩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艺术史中的“碎片”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书中通过对“铁袈裟”这一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艺术品在毁灭与重生过程中的复杂命运和文化内涵,还引导我们思考了更广泛的历史、文化和哲学问题。
首先,我被书中对破碎与重生辩证关系的阐述所打动。郑岩教授指出,破碎并不意味着终结和消亡,而是蕴含着新的生命和可能。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艺术品本身,也适用于我们对待生活和历史的态度。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心态,相信每一次的破碎都是重生的契机。
其次,书中对文化误读和历史变迁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铁袈裟”这一案例,我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赋予的不同意义。这使我更加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提醒我们在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最后,我认为《铁袈裟》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哲学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破碎与重生、毁灭与创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转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