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里的消亡》唐·库里克-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雨林里的消亡》,作者:唐·库里克

一. 《雨林里的消亡》经典语录:

1.“一门语言死去的时侯,那些独特的、细微的、成形的、古老的东西也一并无可挽回地失落了。”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语言消亡背后所伴随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的丧失。

2.“在迦普恩,没有什么是属于集体的,没有什么是被大家平等地共有共享的。”

唐·库里克通过这句话描绘了嘉普恩村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所有权观念。

3.“村民们永远知道什么东西是归谁所有的。他们得知道哪样东西属于谁才能心无旁骛地拿。”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嘉普恩村民对个人所有权的重视和维护。

4.“我记录下这些故事、神话、声乐套曲和语言,并不是因为我一直对这些东西有多么着迷,而是因为这两个老头儿想要跟人聊这些。”

唐·库里克坦诚地表达了自己记录嘉普恩村文化和语言的初衷。

5.“有的时候,我在想,也许终有一天迦普恩的村民完全没有抛弃泰雅博语。也许泰雅博语——经过几十年的无人问津、备受冷落而疲惫受伤,为未来的模样而郁郁寡欢……也许最终,是泰雅博语抛弃了他们。”

这句话充满了对泰雅博语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6.“事实恰恰相反。在迦普恩,所有的东西——每一片土地,每一株铁树,每一株椰子棕榈树,每一棵芒果树,每一个锅、盘、斧、刀,被丢弃的矛杆、坏掉的煤油灯,以及任何其他你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人的。”

唐·库里克再次强调了嘉普恩村个人所有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7.“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

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一门语言与理解当地人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8.“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

唐·库里克认为,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日常交流方式对于学习语言至关重要。

9.“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我所能学习到的一切。”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长期在嘉普恩村进行田野调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10.“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唐·库里克表达了自己与嘉普恩村民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共鸣。

二.《雨林里的消亡》讲了什么?

《雨林里的消亡》一书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的故事。作者深刻领悟到,要真正学会这门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等。在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作者反反复复拜访嘉普恩村,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的过程,并记录下自己所能学习到的一切。同时,作者也发现自己已经与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命运产生了深刻的交融。

三.《雨林里的消亡》读后感

阅读《雨林里的消亡》是一次深刻而感人的体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嘉普恩村的文化和语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作者唐·库里克对嘉普恩村文化和语言的深情记录所打动。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观察,将嘉普恩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我对泰雅博语这一濒临消亡的语言的命运感到惋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的丧失。这让我意识到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人类文化方面所肩负的责任。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嘉普恩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却与现代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意识到,尽管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仍然需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以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

总之,《雨林里的消亡》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嘉普恩村的文化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每一个关注人类文化和命运的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