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眩晕》,作者: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一. 《眩晕》经典语录:

1.“每当我稍加注意饮食,休息得当,我都有一种短暂恢复正常的感觉。在这种被少许信心鼓舞着的痊愈感中,有时我认为自己可以用一通电话轻松地结束已持续数日的失语。”

2.“人被迫一次次地变异与重复,而后常常会发现,一切都在分崩离析,包括希望保留下来的爱人的形象。”

3.“他是孤独的,除了酒店职员,他没有与任何活着的灵魂说过一句话;他的痛楚几乎已经满溢;然而他可以肯定地说,他正处在一种由超自然的正义赋予他的、与他本性相符的状态中,他无法超越这一状态,必须忍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更确切地说,是记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某个外在于我的空间内越升越高,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仿佛水漫堰顶般从那个空间溢出,注入我的体内。”

5.“一旦我开始做笔记,时间就流逝得远比我想象的更快。时间就是这样,我们越数着它过,它就过得越慢;而当我们做某件事忘了时间的时候,那时间才是飞快的流逝。”

6.“下班后,萨尔瓦托雷说,我在散文中寻求庇护,就像在一座岛上。一整天我都被编辑室里的噪音包围着,但到了傍晚,我会横渡到一座岛上。每当我开始阅读第一个句子,就会感觉自己划到了很远的水面上。”

7.“只是因为每晚的阅读时间,我今天才不至于完全丧失理智。”

8.“别人一旦过分地侵入你的空间,你的愤怒是不可避免地。你永远不能阻止,自己愤怒的产生,你最多只能暂时把愤怒压抑下去。”

9.“几年前翻阅旧报纸时,他偶然发现一幅名为《伊夫雷亚概貌》的版画。这让他失望不已,且不得不承认,他记忆里沐浴在暮光中的小镇不过是这幅版画的复制品。”

10.“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

二.《眩晕》讲了什么

《眩晕》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处女作,由四章组成,通过不同视角和时空的交织,展现了一段段孤独而令人不安的旅程。

第一章《贝尔,或爱之奇异事实》:以亨利·贝尔(即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贝尔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

第二章《海外》: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

第三章《K.博士的里瓦浴疗之旅》:以布拉格工人保险公司副秘书长K.博士(即卡夫卡)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卡夫卡于1913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

第四章《归乡》: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身童年记忆的故事。

这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在踏上古怪而又令人不安的旅程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小说通过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探讨了记忆、存在、身份和历史等深刻主题。

三.《眩晕》读后感

《眩晕》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迷幻与不安的世界。

首先,塞巴尔德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交替使用,以及不同时空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叙述者的孤独与不安。

其次,小说对记忆和存在的探讨引人深思。塞巴尔德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和存在的虚无感,让读者在感受叙述者的痛苦与迷茫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诗意。塞巴尔德用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将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总之,《眩晕》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迷幻与不安的世界。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孤独与不安、记忆与存在等深刻主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