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瓜》刘勃-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匏瓜》,作者:刘勃

一. 《匏瓜》经典语录:

1.“君子关心美德,小人关心乡土。” ——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关注点的不同,君子更注重品德与才学,而小人则更倾向于地域与乡土情感。

2.“君子重视和谐,但不强求一致;小人最恨别人与众不同,却没法与人和谐相处。” —— 这句话深刻剖析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

3.“孔子不介意承认自己是丧家狗,认为自己是犀牛和老虎。他是渴望秩序却失去秩序的人,真正的旷野,不是他的精神家园。” —— 通过孔子的自嘲,展现了孔子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4.“真正坚硬的东西是磨不坏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难道我是一只匏瓜吗?只能挂起大家观赏,却不能吃吗?” ——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不愿被当作无用之物的决心和追求实际价值的愿望。

5.“孔子善于从一切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把别人的小聪明,组装成自己的大智慧。” —— 强调了孔子在学习和智慧方面的独特能力和方法。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名言,如果只是理解成孔子善于看见别人的长处,就把孔子看得小了。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浑涵博大,融会贯通。” ——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名言的深刻解读,展现了孔子博大的胸怀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7.“孔子和梭伦是比较像的,但摩西却是个信仰狭隘、志虑精纯、百折不回的雄杰,和他们两位根本不是一类。” —— 通过对比孔子、梭伦和摩西,突出了孔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8.“孔子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 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孔子对自己道路和使命的深刻反思。

9.“后世的中国,和平和自由几乎是只能二选一的难题。而孔子生活的时代,不但比较和平,而且还算自由。” —— 通过对比孔子生活的时代与后世的情况,突出了孔子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10.“把女子和平民相提并论,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网络段子……这也是把女子和小人(人民)相提并论。” ——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网络段子的引用,揭示了孔子思想中某些观点的普遍性和跨时代性。

二.《匏瓜》讲了什么?

《匏瓜》是历史作家刘勃所著的一部关于孔子的传记作品,副标题为“读《史记·孔子世家》”。该书通过解读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孔子世家》,并参照《论语》和《左传》等相关历史资料,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诠释。

《匏瓜》将孔子的人生际遇放置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展现了孔子复杂的思想渊源和人生道路。书中不仅描述了孔子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还深入剖析了孔子内心的矛盾与追求,以及他如何在动荡变革的时代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三.《匏瓜》读后感

阅读《匏瓜》后,我深感这是一部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作品。刘勃通过精湛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首先,《匏瓜》让我对孔子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孔子不再是传统观念中那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普通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和挫折。这种真实的呈现让我更加敬佩孔子的伟大和坚韧。

其次,《匏瓜》通过对比和联想等手法,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引用了许多网络段子和现代观点来解读孔子的言论和行为,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我深刻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普遍性和时代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去。

最后,《匏瓜》还让我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还学到了许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同时,刘勃的文笔和叙事方式也让我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匏瓜》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还让我在历史和文学的世界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