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沃尔特·李普曼
一. 《舆论》经典语录:
1.舆论的象征意味常常就是利益平衡的标志。
2.伟大的人物,哪怕终其一生,通常也只能通过一种虚构的人格为民众所知。
3.在现代社会,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
4.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物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就是借助自己头脑中为该事物勾勒的影像。
5.舆论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间接的、不可见的、难以捉摸的,它们无法变得明晰。
6.宣传家能够阻止人们对事件形成独立的见解,他们对新闻进行操控,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7.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
8.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9.一切陌生的事实都将被我们的认知所排斥,一切事物之间的差异都会被心不在焉的眼睛所忽视。
10.我们无法看见所谓的“客观真实”,并且注定用有色眼镜看待事物。
二.《舆论》讲了什么?
《舆论》是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22年创作的传播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梳理了成见、公意等一系列舆论问题,揭示了舆论现象的内在和外在机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共28章,详细探讨了舆论的形成、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媒体在舆论形成中的角色。
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型化和复杂化,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人们对于与自身相关的外部环境和众多事件,不可能都保持直接的、经验性接触,对于大量超出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发布的信息去了解。这就使得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拟态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已选择的象征性事件进行加工、重新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供的信息。而“刻板成见”则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收。
此外,李普曼还深入分析了媒体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媒体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卓有成效。他通过对政治当局如何利用报纸等媒体控制受众的分析,揭示了舆论被引导操纵的可能性,并对报刊的客观公正性以及公众能否保持理性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和怀疑。
三.《舆论》读后感
《舆论》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舆论现象的复杂性和媒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李普曼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案例,让我理解了舆论并非自发形成,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提出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个概念,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李普曼对舆论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媒体作用的深刻剖析。他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无法直接接触和了解所有事实,而是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舆论至关重要。
同时,李普曼对“刻板成见”的分析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认知习惯。我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既定的观念去解读新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认知过程,但也可能阻碍了我们对新事物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
总之,《舆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舆论现象的本质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和舆论的形成过程,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