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一. 《哲学·科学·常识》经典语录:

1.“哲学自负的工作早已被科学接了过去,哲学也许已经寿终正寝。然而,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2.“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科学世界观没有为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留下席位。”

3.“哲学理论是要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让世界变得可以预言。”

4.“我们能够明确区分这些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建构了复杂的物理理论,为一些联系提供了因果致动机制。”

5.“科学所揭示的宇宙是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

6.“哲学和圣哲的智慧不尽相同,哲学是要求论证的。”

7.“在诠释性的工作里没有唯一的答案……诠释学提供一个故事。”

8.“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倒不如说,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

9.“感应思维依赖于现象的种种感性联系,尤其是相互感应的事物某种相像之处。”

10.“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哲学即以理性的态度来反思我们的经验,狭义的哲学指的就是这种理性的理论或理论的理性。”

二.《哲学·科学·常识》讲了什么?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书中探讨了哲学、科学以及常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具体来说,本书首先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分析了这一转变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接着,通过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等方面,揭示了科学在解释世界过程中的独特方法和局限性。最后,本书集中讨论了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指出哲学和常识在理解世界中的互补性,以及科学在提供精确知识方面的优势。

在内容上,本书不仅涉及了哲学和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还通过具体的历史和文化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人类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包括神话、巫术等早期形式,以及它们对后世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三.《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

阅读《哲学·科学·常识》这本书,我深感陈嘉映教授对于人类认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哲学、科学、常识三者关系的独到见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人类历史上的求知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促使我思考了科学、哲学与常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探讨所吸引。陈嘉映教授指出,哲学和科学虽然都是人类解释世界的方式,但它们在方法论和目的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科学追求的是精确的知识和预测能力,而哲学则更注重对世界的整体理解和人生意义的探讨。这种区分让我意识到,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哲学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思考。

其次,本书对于常识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常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往往被科学所忽视。然而,陈嘉映教授通过大量例子说明,常识在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常识经验,并学会了如何运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思考。

最后,本书还让我思考了科学之外的其他求道之途。在追求科学精确性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那些无法用科学来量化的价值和意义?例如,人生的意义、艺术的审美体验、道德的伦理标准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无法用科学来解决,但却是我们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多元化认知方式的追求和探索。

总之,《哲学·科学·常识》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人类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我思考了科学、哲学与常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的人生思考和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