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性别》贺萧-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记忆的性别》,作者:贺萧

一. 《记忆的性别》经典语录:

1.记忆的多重景观:“记忆不是真相的储藏室,而是多重景观的交织。”

2.故事的力量:“一个足够好的故事并不能让我们对过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但它出人意料并且引发思考,根据聆听者的不同需求而朝不同方向放出线索。”

3.性别化的记忆:“集体化时代的妇女通过‘恓惶’和‘封建’的反复苦难叙述,表达对‘旧社会’的不满,以此凸显现在新生活的美好。”

4.历史的重塑:“女性的记忆在特定语境中呈现出‘自我阐释’的多重景观,是重新编码乃至重写。”

5.革命的面向:“革命不单单是墙上的标语,也不仅仅是文件中的宣传条目,甚至不单纯是历史教科书上写就的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运动的总结。它渗透于普通人的境遇和选择中。”

6.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妇女既是革命性变革的对象,也是这种变革行为的能动者。”

7.家庭与国家的张力:“这种解放却把妇女抛在了家与国之间双重选择的张力中。”

8.美德与辛劳:“母亲夜间在灯下弯腰低头做针线活的叙事,代表了农村妇女对过去整整一个时代她们付出的看不见的劳作和艰辛不堪回首的记忆。”

9.历史的性别视角:“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

10.被遮蔽的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

二.《记忆的性别》讲了什么?

《记忆的性别》是美国历史学家贺萧(Gail Hershatter)与中方合作者高小贤共同撰写的一部社会史著作,由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该书通过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揭示了集体化过程对中国农村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书中不仅挖掘并重现了以往被忽略或遮蔽的故事和历史,还打开或呈现了有别于中国现代性主流叙事、依据普通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逻辑所构建的集体化记忆。

三.《记忆的性别》读后感

阅读《记忆的性别》是一次深刻而震撼的体验。贺萧以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遮蔽的世界——农村妇女在集体化时代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体验。

书中,那些看似琐碎却充满力量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村妇女在革命与变革中的坚韧与智慧。她们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她们在家庭与国家的张力中挣扎,在苦难与希望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同时,贺萧对性别差异的关注也让我深受启发。她通过对比分析男性和女性在集体化记忆上的差异,揭示了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结果,更是无数个个体生命体验的汇聚。而性别视角的引入,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历史的途径。

总之,《记忆的性别》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仅丰富了我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认识,更让我对性别、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每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