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其记事起自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迄于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关于其作者,司马迁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多疑之。《国语》汇编了相对独立却又缺乏明晰历史记时的众多故事,主要反映了儒家的崇礼重民、敬畏天命等思想。
祭公谏征犬戎[1]周语上
穆王将征犬戎[2],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3]。夫兵,戢而时动[4],动则威。观则玩[5],玩而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6]:‘载戢干戈,载櫜弓矢[7]。我求懿德,肆于时夏[8],允王保之[9]。’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10],而厚其性,阜其财求[11],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12],以文修之[13],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14],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15]。我先王不窋[16],用失其官[17],而自窜于戎、翟之间[18]。不敢怠业,时序其德[19],纂修其绪[20],修其训典[21],朝夕恪勤[22],守以惇笃[23],奉以忠信,奕世载德[24],不忝前人[25]。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26],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27]。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28],邦外侯服[29],侯、卫宾服[30],夷蛮要服[31],戎、狄荒服[32]。甸服者祭[33],侯服者祀[34],宾服者享[35],要服者贡[36],荒服者王[37]。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38],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39],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40],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41],告不王[42]。于是乎有刑罚之辟[43],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44],犬戎氏以其职来王[45],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46],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47]?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48],而守终纯固[49],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