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以下门人陆澄录十六王阳明《传习录》(上)第二卷

【原文】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1) 。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 (2) ,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译文】

陆澄问:“知识得不到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必须有根本,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仙家用婴儿打比方,说得非常精辟。譬如,婴儿在母腹中时,纯粹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出生后,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精气神日渐充足,筋骨力气渐强,智慧日渐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自出娘胎之日起就能推究得到的。所以学习必须有一个本源。圣人达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程度,也不过是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上’慢慢培养起来的。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学说,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想在初学时就达到这样的境界,哪里有这种道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如同种树。刚开始生根发芽,还没长出树干来,等长出了树干还没长枝,长了树枝之后长叶子,叶子长好后开花、结果。刚种上树根时,你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空想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1) 盈科而进,出自《孟子·离娄下》第十八章:“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2) 位天地、育万物,出自《中庸》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