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以下门人薛侃录十七王阳明《传习录》(上)第三卷

【原文】

子仁 (1) 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 (2) ,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 (3) ,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译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认为学习是效仿先觉们的行为,是这样吗?”

先生说:“学是要学如何‘去人欲,存天理’。若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就会求正于先觉,考求于古训,就自然会下很多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等功夫,然而也不过是去内心之人欲,存心之天理罢了。至于‘效先觉之所为’,则只是说中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件事,似乎专于物外寻找真理。‘时习’,犹如‘坐如尸’,不是专门练习端坐,是在端坐时锻炼这颗心;‘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站立,是在站立时锻炼这颗心。‘说’是‘理义之悦我心’的‘悦’。人心本来就以理义为悦,就像眼睛以色为悦,耳朵以声为悦,只是因为被私欲遮蔽才有不喜欢的时候。若私欲渐去,则理义自通,哪能不高兴呢?”

(1) 子仁,据陈荣捷先生考辨为冯恩,字子仁,号南江,江苏松江人,阳明学生。

(2)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章。效先觉之所为,出自朱熹《论语集注》对前一条的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3) “坐如尸”“立如斋”,出自《礼记·曲礼》:“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