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以下门人薛侃录二十五王阳明《传习录》(上)第三卷

【原文】

守衡 (1) 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 (2) ,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 (3) ,这便是‘未发之中’。”

【译文】

守衡问:“《大学》的功夫惟有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只一个诚意就足够了,可又有正心的功夫,有所忿懥好乐,心就不能中正,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就得你思考才能领会了,领会到了也就明白什么是‘未发之中’了。”

守衡再三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为学的功夫有深有浅,在刚开始时如果不能着实用心地去好善憎恶,又怎么能为善除恶呢?这里的着实用心就是诚意。然而不明白心的本体原无一物,刻意去好善恶恶,反倒是多了这分有意为善憎恶的心思,心的本体就不是廓然大公了。《尚书》中所说的‘无有作好作恶’,这才是心的本体。所以才说,‘有所忿懥好乐,心就不能中正’,正心就是从诚意功夫上体认自己的心体,使它鉴空衡平,这就是‘未发之中’。”

(1) 情况不详。

(2) 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

(3) 出自朱熹《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