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共同体》李三达-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李三达《感觉的共同体》经典语录

  1. “我们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这句话强调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共同体感觉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认为这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更加只关心自己。认为他人应该优先‘为我服务’更有甚者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这句话揭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心态如何阻碍我们形成真正的共同体感觉。
  3. “美学不是感性科学,也不是艺术哲学,美学关乎感性分配的不断更新和变化。” 雅克·朗西埃的美学观念,强调美学在感性分配中的作用,以及美学如何通过重新分配感性秩序来构建新的感觉共同体。
  4. “艺术和再现的危机作为考察的引子,进而描绘了法国理论在当代的变迁。” 本书通过艺术和再现的危机,引出了对法国当代理论景观变迁的深入探讨。
  5. “通过对他们四人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理论正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做新的修正。” 本书通过对四位思想家的研究,揭示了法国理论在后结构主义立场上的新修正,以及感觉与共同体融合的理论结构框架。
  6. “共同的文化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他们走过的痕迹,一种理论的褶皱。” 这句话提出了对共同文化的思考,以及前辈思想家留下的理论遗产对当代的影响。
  7. “美学关乎感性分配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美学关注的是‘一个共同世界的构造’。” 这句话强调了美学在构造共同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感性分配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8. “文学和艺术提供了展演歧义的舞台,通过审美歧义重新分配感性秩序,让被排除在共同体之外的无分者从不可见变得可见。” 这句话揭示了文学和艺术在构建感觉共同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歧义来重新分配感性秩序。
  9. “在极端差异化之后,世界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个体与个体、概念与概念、意义与意义之间出现了极端的差异化。” 这句话描述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极端差异化,以及这种差异化带来的社会后果。
  10. “艺术开始走向了哲学,这也就是艺术再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指出了艺术再现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艺术如何通过哲学来寻求新的理论支撑。

《感觉的共同体》讲了什么?

《感觉的共同体》是李三达的一部著作,它系统地考察了法国当代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学者: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保罗·维利里奥和让-吕克·南希。本书通过对这四位思想家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如何在感觉的独异性与共同体之间形成张力结构,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诠释了他们的代表性理论。

书籍内容概述

  • 美学的危机:本书从艺术和再现的危机入手,探讨了美学的双重危机,包括终结话语的泛滥、艺术及其叙事的危机,以及再现的终结。
  • 法国理论景观的变迁:分析了法国理论景观的变迁,包括“五月事件”对理论迭代的影响,以及酒神对日神的取代,揭示了理论发展的历史动因。
  • 消失美学:探讨了保罗·维利里奥的消失美学,包括感知的后勤、懒惰的身体、竞速学,以及从再现艺术到呈现艺术的转变。
  • 非美学:重新诠释了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理论,包括艺术与真理关系的三种类型,以及作为第四种模式的非美学。
  • 复数的独异缪斯:分析了让-吕克·南希的世界的感觉、意义、身体与触觉,以及非功效的共同体和独异性与复数艺术。

《感觉的共同体》读后感

《感觉的共同体》不仅是对法国当代美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也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共同体概念的重新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感觉与共同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美学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对感觉共同体概念的理解

本书通过对四位思想家的理论分析,揭示了感觉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涉及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觉交流,以及通过艺术和美学实践来构建共同体的可能性。

《感觉的共同体》是一部深刻影响我对美学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法国当代美学思想的梳理,也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共同体概念的重新思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