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白话文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学而篇第一》此篇论君子、孝悌、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德行,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首。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劝人学为君子。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学:效也,效法古代先贤。时:日、月、四季、年。习:鸟数飞也,如鸟习飞。温习、讲习。说:悦。朋:同门曰朋,同志为友。愠:恼怒。君子:德行高尚者。
学而时习之,学习古代经典,效法先贤。《礼记.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此谓学而时常讲习之。《孟子》云:“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在成长的过程中失掉了部分善良的本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找回失掉的善良本性。
不亦说乎?当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就会从中体会到一种乐趣。说,喜悦。学习之悦,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来聚集在一起讲习学问就会感到由衷的快乐。乐,快乐。朋来之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易经.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悦之盛,莫过于此。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你的成就和学问,而没有对你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恼怒和郁闷的。如《易经.文言》:“潜龙勿用,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而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章言孝悌之行。孝弟:孝对父母,悌对兄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如何修身呢?修身从行仁始,行仁从孝悌始,孝悌是行仁之本。仁者,爱人、善待他人。《孝经》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善待父母兄弟,如何能够善待他人?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自己亲人,方能仁爱人民,最后爱及万物。事父母兄弟尽道,推而仁民爱物。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巧:好。令:善。仁:对人亲善,仁爱。
其若好言巧语,令善其色,与令人悦爱之,少能有仁也。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表面和善,内无诚信,因而少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
习乎?”
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省:反诸己。曾子:名参,孔子晚年弟子。忠:尽心竭力,诚敬无私。信:诚实,不欺。言实相顾。传:受教于师。
忠以心言。为人谋事,如为己谋,竭心尽力,这便是忠。为人谋而不忠,不惟欺人,乃为自欺。君子慎独,忠否自知。
信以事言。忠诚待人,言实相顾,人皆信之。诚信在中,万物得宜。《易经.习坎》有云:“有孚维心,亨。”孚,信也。维心者,真心待人,方能有信。亨,行事有信,无所不通。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章论治大国之法。道:治理。敬:谨慎,专一。时:农时。
敬事而信,敬行政事,方能取信于民。节用爱人,节用财物,方能征敛有度。使民以时,爱惜民力,方能藏富于民。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此章阐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
作为弟子,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师长,行事谨慎而有信用,进而博爱众生,亲近仁德之人。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五者行有余力,则可以学习古之遗文,《诗》、《书》、《礼》、《乐》、《易》、《春秋》。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论生而知之,知美行之事。
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河南温县人。
贤贤易色。选择配偶,重德轻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无论能力多少,能尽其力则可,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终生。
事君能致其身。纳身职守,致其身家。竭力为孝,致身为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交友有信,立身之本。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重德轻色、孝能竭力、纳身职守、言而有信,有此四德,且谦未学,必有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此章勉励人为君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人失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敬。
学则不固。固:鄙陋,见闻浅少。人能向学,则不固陋。
主忠信。为人行事,忠信为主。人道唯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友不如己者。同志为友,无友不如己志者。求师进学,交友辅仁。择友唯贤,辅仁进德。
过则勿惮改。惮:怕,畏惧。有过则改,是谓勇也。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章言民众化于君上之德。
慎终,终指丧礼,丧尽其礼,慎无可悔。
追远,远指祭礼,追思不忘,方显厚宜。
民德归厚,丧祭之礼,尽哀与诚。恩泽于远,事死如生,方显德厚,民有所归。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此章阐明夫子由其有德与闻国政之事。
子禽:陈亢字子禽,即原亢,孔子学生。
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孔子学生,少孔子三十一岁。
抑:反语辞。与之:人君与之,以求为治。其诸:语气词,或者、莫非。温:温和深厚。良:善良易直。恭:端庄恭敬。俭:节俭有度。让:谦逊自卑。温、良、恭、俭、让,孔夫子蕴蓄在心之品德和教养,外化为温、良、恭、俭、让这五种德行。不言而信,不求而至。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此章论孝子之行。志,心之所欲。父存察子意,父终视其行。《礼记.坊记》云:“君子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蛊之六五,干父用誉,承以德也。”奉承父事,敬其美誉,承其美德,掩亲之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
和:和谐,协调,和同。礼别尊卑,易生隔阂。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上和下睦,人皆安之,斯为美道。先王之道,美在于此。大事小情,都得由此。专一用和,无礼节之,亦不可行。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此章阐明信与义、恭与礼不同,及人品行为可宗之事。
义:宜也。复:践行诺言。宗:敬也。因者,亲也。
人言不欺为信,于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人言也,所言之事,近于义者,言可践行。谨于未言,言则近义,使言可复,方为信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者敬也,所敬之事,过犹不及,近于礼者,可远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亲也。亲近仁人,不有所失,知人之明,为人所敬。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此章阐述好学之事。饱:足。居:处。安:定。敏:疾。有道:有道德的人。正:正其是非。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求饱求安,行无余力,何以好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难行,故须敏捷;言语易出,故须谨慎。颐卦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就有道而正焉。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可谓好学也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慎言,就道而正,方为好学。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搓,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而自修。谗:谗者谄媚,卑屈于人。骄:骄者矜肆,傲慢于人。往:所已言。来:所未言。
贫而无谄。位卑而谦,则无可逾;贫而不谄,有尊而光。
富而无骄。位高而富,则易亢悔;富而不骄,可保其禄。
贫而乐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贫而乐道,笑看浮云。
富而好礼。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富而好礼,德积载也。
如切如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如琢如磨。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此章言人当责己而不责人。
人不知己,无损于己,无害于人,尚无可忧。若不知人,贤不能近,恶不能远,甚为可忧。《资治通鉴》有载:李克为魏文侯选相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关于识人,《系辞传下》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