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明孔子之志向和行为。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此章记仲尼著述之谦也。作者之谓谓圣,述者之谓明。述,传旧而已。老彭,殷贤大夫,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以久寿见闻。王弼云:“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彭于时,但述先王之道而不自制作,笃信而好古事。孔子言,今我亦尔,故云比老彭。犹不敢显言,故云窃。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此章孔子勉励人进学。言己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于人而不有倦怠。此三者人皆能之,于我有何难?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此章言孔子忧在修身。德在修行,学须讲习,闻义迁之,不善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忧己恐有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之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此章言孔子燕居之时体貌。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如者,如此义也,谓体貌伸曲和舒。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此章孔子叹其衰老,言我盛时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今已多时未梦见周公。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章孔子言己志慕、据杖、依倚、游习者,道德仁义也。志,慕也,心之所之。道不可体,故心向往之。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依倚。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德者,得也。物得其所谓之德,寂然至无则谓之道,离无入有而成形器是谓德业。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此章孔子言己诲人不倦。束脩,谓年十五以上者。言人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而来学者,则吾未尝不教诲之。圭璧其行,束修其心。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愤、悱,郁闷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言人若不心愤悱,则孔子不为启发解说。必待其人愤悱,乃后启发为之解说。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此章言孔子助丧家执事时,有恻隐之心,食而不饱,哭则不歌。
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此章孔子言己行藏与颜回同,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舍随时,行藏不无忤于物。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无舟渡河。子之所慎,斋、战、疾。惧,慎其战事。谋,以德服人。
圣人德合于天地,用契于四时,不自昏于圣明,不独曜于幽夜。颜回齐其度,故动止无违,所以影附日月,绝尘于子游、子赐也。
《易经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言知进退存亡者惟圣人,自非乐天知命者,未能及此矣。颜子独见许焉,其学足以达天。
《易经》师贞,丈人吉,无咎。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用兵乃霸道,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方为王道。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此章孔子言己修德好道,不谄求富贵。言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富贵而于道可求者,随执鞭贱职,我亦为之。如不可求,则当从吾所好。
《易传》云:“崇高莫大乎富贵。”圣人不讳言富贵,可求不可求耳。《孟子》言:“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三代以上,禄驭其富,未有不仕而能富贵者,求富即干禄。富贵可求,谓时可仕,则出而求禄。不可求,谓时不可仕。
《孔子世家》言:“定公五年,阳虎囚季桓子。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此孔子不仕,谓不可求。修《诗》、《书》、《礼》、《乐》,为从吾所好。
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此章记孔子所慎之行。将祭,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斋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也,故戒慎之。
《左传》曰:“皆陈曰战。”兵凶战危,不必其胜,重其民命,故当慎之。君子敬身安体,若偶有疾病,则慎其药剂以治之。
《易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此章孔子美《韶》乐也。《韶》舜乐之名。孔子在齐,习闻《韶》乐,忘记肉味。
《汉书.礼乐志》云:“夫乐本性情,浃肌肤而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孝经.广要道》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尚书》言箫《韶》九成,兽舞凤仪。季札论《韶》天帱地载。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年三十五,昭公奔于齐,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云云。”
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此章记孔子崇尚仁义、礼让。为,助也。卫君,辄也。卫灵公逐太子蒯聩,卫灵公卒,立蒯聩子辄,晋纳蒯聩,子而拒父,恶行之甚,孔子不与,伯夷叔齐,争相让国,贤人是赞,以表其志。
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章记孔子乐道而贱不义。疏食,菜食。肱,臂也。言己饭则粗食饮水,寝则曲肱而枕之,以此为乐。富与贵虽人之所欲,若富贵而以不义者,于我如浮云,言非己之有也。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此章孔子言其学《易》之年。
《史记世家》:“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货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此时孔子方以《诗》、《书》执礼为事,未暇学易,若天假其寿至五十以学易,则可以无大过矣。学易则明于消长吉凶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无大过。
《易经》泽风大过:“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此章记孔子正言其音,无所讳避之事。雅,正也。《诗》、《书》、《礼》先王法典,必读正音,以全其意。
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章记孔子之为人也。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叶公是楚国第一流人物,贤智素著,哀公十六年叶公平定白公之乱,荐贤举能,退而养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不对者,未知所以答也。《孔子世家》云:“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常人发奋为富贵,孔子乐道以忘忧。
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此章劝人学也。恐人以为生而知之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此章记夫子为教,不道无益之事。怪,怪异也。力,暴力。乱,弑君、弑父。神,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不忍言也。
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章言学无常师也。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相悬,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则择其者而善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从,是为师矣,故无常师也。
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此章言孔子无忧惧。桓魋,宋司马。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把他们师徒长久地留在宋国做事,便可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却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取代他的权势,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宋景公说:“孔子是当今圣人,哪会做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正在用人之际,有他们这一班文武干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桓魋说:“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桓魋竟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杀孔子。结果孔子被赶出宋国,宋景公怏怏不快。
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此章言孔子教人无所隐惜。二三子,诸弟子也。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常以为夫子有所隐匿,故孔子以此言解释。言汝以我为隐,我实无隐也。
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此章记孔子行教以此四事为先。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四者有形,可以为教。
7.25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此章言世无明君也。圣人,若尧、舜、禹、汤。君子谓行善无殆之君。言当时非但无圣人,亦无君子也。善人即君子。恒,常。善人之君,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常德之君斯亦可矣。亡,无也。时既浇薄,率皆虚矫,以无为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外为奢泰。行既如此,难为有常。
《韩诗外传》:“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
《大戴礼.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性情者也。”
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钓者,以缴系一杆而钓鱼也。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弋,缴射也。宿,宿鸟也。古者贵礼不贵财,不欲必获,故在天子诸侯则三驱,在士则不纲不射宿。
鱼鸟本可取之物,不纲不射宿,取物以节而已。
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此章言孔子无穿凿也。时人道理未通,妄为创作篇籍,孔子无此事。多闻择善而从,多见,择善而治,能如此者,次于生知。
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此章言教诲之道。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于言善。有一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孔子言说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何为厌恶之甚乎?
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章言仁之不远,行之即是。仁道不远,行之则至。
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此章记孔子讳国恶之礼。司败,官名,陈大夫。昭公,鲁昭公。巫马期,弟子,名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相助匿非曰党。鲁周公之后、吴泰伯之后俱姬姓,礼同姓不婚,而君娶之,当称吴姬,讳曰孟子。讳国恶,礼也。孔子受过,以明其礼。
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此章明孔子重于正音。孔子与人同歌,歌善合于雅讼者,乐其善,使重歌而自和之。
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此章记孔夫子之谦德。莫,无也。文章我不胜人,犹如常人。身为君子,己未能也。
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此章记孔子之谦德。仁与圣德行之大者,孔子谦逊,不敢自明仁圣。圣者,博施济众;仁者,己立立人。抑,语辞。为,犹学也。孔子言己学先王之道不厌,教诲于人不倦,但可谓如此而已矣。
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此章记孔子不谄求于鬼神。祷,祷请与鬼神。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祷之久矣。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祇。
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此章戒人奢僭。孙,顺也。固,陋也。奢简俱失,奢不如简,奢则僭上,简不及礼。不逊陵物,物必害之,倾覆可期;止复固陋,诚为不逮,物所不侵。与其不逊,宁可固陋。
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章言君子小人心貌不同。君子内省不疚坦荡宽广,小人好为咎过戚戚多忧。君子不为名牵,不为利役,俯仰无愧,坦荡自得;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役,患得患失,长戚忧愁。唯有得时不喜,方能丧时无忧。
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此章说孔子体貌。言孔子体貌温和而能严正,俨然人望而畏之而无刚暴,虽为恭逊而能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