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督邮西平郅伯夷(1),年三十许,大有才决,长沙太守郅君章孙也。日晡时(2),到亭,敕前导入且止(3)。录事掾白(4):“今尚早,可至前亭。”曰:“欲作文书。”便留,吏卒惶怖,言当解去(5)。传云:“督邮欲于楼上观望,亟扫除。”须臾,便上。未暝,楼镫阶下复有火(6)。敕云:“我思道,不可见火,灭去。”吏知必有变,当用赴照,但藏置壶中。日既暝,整服坐,诵《六甲》,《孝经》,《易》本讫(7),卧。有顷,更转东首,以帑巾结两足(8),帻冠之,密拔剑解带。夜时,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伯夷持被掩之,足跣脱,几失,再三,以剑带击魅脚,呼下火上,照视之,老狐,正赤,略无衣毛。持下烧杀。明旦,发楼屋,得所髡人髻百余(9)。因此遂绝。
【注释】
(1)督邮:官名。郡守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西平:郡名。东汉建安年间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今青海西宁)。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地。
(2)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3)前导:我国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列的仪仗。
(4)录事掾(yuàn):官名,指掌管文书记事的佐史。掾,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
(5)解:禳除,向鬼神祈祷消灾。
(6)镫(dēng):膏镫。也称锭,钉,烛豆,烛盘。古代照明用具。青铜制,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盘所以盛膏,或中有锥供插烛。
(7)《六甲》:书名。讲述道家的遁甲之术。
(8)帑巾:大巾。
(9)髡(kūn):剃去毛发。
【译文】
北部督邮西平郡人郅伯夷,年纪三十多岁,非常有才而且果断,是长沙太守郅君章的孙子。一天申时来到一个亭前,命令前面的仪仗人员进入亭中并住下来。录事掾说:“现在天还早,可到前面的亭去。”郅伯夷说:“我想写文书。”便留了下来。吏卒十分惶恐,说应当祈祷消灾。郅伯夷传令说:“督邮想到楼上看看,立即打扫。”一会儿他就上去了。天没黑,楼上的膏镫和楼梯下面都有灯火。郅伯夷下令说:“我要思考道的问题,不能看见火光,把灯灭了。”官吏知道一定会有变故,要用灯火去照明,只是把它们藏在壶里。天已经黑了,郅伯夷整理服装坐下,诵读《六甲》,《孝经》,《易》等完华,躺下了。过了一会儿,改换到床东头,他用大布巾扎了两只脚,戴上头巾帽子,悄悄拔出宝剑解开腰带。夜里,有个很黑的四五尺的东西,渐渐长高,走到正屋,就扑来抓郅伯夷。郅伯夷拿被蒙上它,他脚上包的布巾脱落,光着脚,几乎让它逃掉,反复了几次。他用宝剑腰带打妖魅的脚,呼喊下面的灯火上楼,照亮看它,是一只老狐狸,颜色很红,没有一点毛。把它拿下去烧死了。第二天早晨,打开楼上房间,找到了妖魅剃下的人的头发一百多个。从此这里的妖怪就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