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游-《聊斋志异》卷十一

海滨人说:“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骇。一秀才寄宿渔舟,沽酒独酌。夜阑 [1] ,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秀才悦,便与欢饮。饮至中夜 [2] ,离席言别。秀才曰:‘君家何处?玄夜茫茫 [3] ,亦太自苦。’答云:‘仆非土著 [4] ,以序近清明 [5] ,将随大王上墓。眷口先行 [6] ,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发矣 [7] 。宜归,早治任也 [8] 。’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鹢首 [9] ,跃身入水,拨剌而去 [10] ,乃知为鱼妖也。次日,见山峰浮动,顷刻已没。始知山为大鱼,即所云大王也。”

【注释】

[1] 夜阑:夜深。

[2] 中夜:半夜。

[3] 玄夜:黑夜。玄,黑色。

[4] 土著:祖居当地之人。

[5] 序:节序,时序。

[6] 眷口:家眷。

[7] 辰刻:辰时,早晨7点至9点。发:出发。

[8] 治任:整理行装。《孟子·滕文公》:“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赵岐注:“任,担也。”

[9] 鹢(yì)首:船头。鹢,水鸟名。形如鹭。旧时船家多画鹢首于船头,故为船头的代称。

[10] 拨剌:形容鱼尾拨水声。唐杜甫《漫成一绝》:“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

住在海边上的人说:“一天,海上突然冒出来一座高山,人们大为惊骇。一个秀才寄宿在渔船上,打来酒独自一个人喝着。夜深时分,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一副读书人的穿戴,自称叫‘于子游’,言词非常风雅。秀才很高兴,便和他一起愉快地对饮起来。喝到半夜,于子游离开座位,向秀才告别。秀才说:‘您家在什么地方?黑夜茫茫,也太苦自己了。’于子游回答道:‘我不是当地人,因为清明节快到了,要跟大王去上墓。家眷已经先走了,大王暂且留下来休息,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我该回去了,早点儿准备行装。’秀才也不知道大王是什么人。把于子游送到船头,只见于子游纵身跳入海中游走了,于是知道他原来是鱼妖。第二天,只见那座高山浮动,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秀才这才知道那座高山原来是条大鱼,也就是于子游所说的大王。”

俗传清明前,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康熙初年 [11] ,莱郡潮出大鱼 [12] ,鸣号数日,其声如牛。既死,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眶深如井,水满之。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或云:海中贬大鱼 [13] ,则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云 [14] 。

【注释】

[11] 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12] 莱郡:莱州府。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治所在今山东莱州。

[13] 贬:贬谪。

[14] 夜光珠:夜明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南海有珠,即鲸目,夜可以鉴,谓之夜光珠。”

【译文】

民间传说清明前,海里的大鱼会带着儿女去扫墓,真有这回事吗?康熙初年,莱州海水涨潮时,出现了一条大鱼,号叫了几天,声音像牛叫。鱼死了以后,挑着担子去割肉的人络绎不绝。那鱼的身体比一亩地还大,翅膀尾巴都有,只是没有眼珠。眼眶深得像一口井,里面装满了水。割肉的人不小心掉进去,就会被淹死。有人说:海里被贬职的大鱼,眼睛会被割掉,因为它的眼睛是夜明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