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逐句注释详解
【10.1】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1]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2]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3]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4]者,我先居之,必盈[5]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6],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7],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可以来、敌可以往的地形,叫“通形”。在这种地形上作战,要先敌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确保粮道的畅通,交战才有利。可以前往、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形”。在这种地形上作战,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军可以突然出击并战胜敌人;如果敌人早有防备,我军出击不胜,便难以返回,这就很不利。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支形”。在这种地形上作战,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可以出战;而应当率军假装撤退,诱使敌人部分兵力出动时再回头攻击,如此才会有利。在环境狭隘、兵力不便展开的地形(“隘形”)上作战,应当首先占领隘口,并配备重兵对付敌人的来犯;如果敌人先于我军占领隘口并派重兵把守,那么我军就不要强攻,如果敌人并没有派重兵把守,则我军仍可以攻击。在形势陡险(“险形”)的地形上作战,如果我军先到达,一定要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一步占领了要害之地,那么我军就应当主动撤走,不要盲目进攻。在敌我相距甚远(“远形”)的情况下作战,双方势均力敌,难以挑战,勉强出战会陷于不利地位。以上六条,都是作战时运用地形所应注意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因此不可不认真加以考察和研究。
[1]通形:指四通八达、平坦便利的地形。
[2]挂形:指情况复杂、多障碍、易进难退的地形。明人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言:“往则顺而下,返则逆而上,后高前低,如物挂者然也。”较为明确地指出了它的特点。
[3]支形:指敌对双方都可以据险对峙,却不易发动进攻的地形。梅尧臣注《孙子》言:这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是“各居所险,先出必败”。
[4]隘形:指两侧高山耸立、中间深谷可通的险要地带。
[5]盈:本为充盈、充满的意思,引申为配备充足的兵力。杜佑注《孙子》言:“以兵陈满隘形,欲使敌不得进退也。”
[6]势均:这里是指敌对双方所处的地理条件大体相同。
[7]将之至任:将领们最重要的责任。
【10.2】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8]怒而不服,遇敌怼[9]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10]不明,吏卒无常[11],陈兵纵横[12],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13],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军队在作战时会出现“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些情况,不是上天降下的灾害,而是由将帅自身的过失所造成的。敌我力量相当,却以一击十,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军官懦弱,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懦弱,叫做“陷”;偏裨校尉易于生怒,不听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领兵出战,将帅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叫做“崩”;将帅懦弱毫无威严,训练、管理无方,官兵关系混乱失序,布阵杂乱无章,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地判断情况,以寡击众,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士卒充当前锋,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都是造成作战失败的原因,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考察和研究。
[8]大吏:指中国古代军队中的偏裨将佐。曹操注《孙子》言:“大吏,小将也。”
[9]怼(duì):怨恨,引申为偏裨将佐们在战场上意气用事。
[10]教道:指军事训练和教育的法度。
[11]吏卒无常:无常,意为无常规,无法纪。全句意思是说军队中的上下级关系失常。
[12]陈兵纵横:指排兵布阵杂乱而缺少秩序。
[13]选锋:古代以勇敢善战的士卒组成的用来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即人们常说的敢死队之类。《孙膑兵法》称之为“篡卒”“选卒”。选锋是军队的主力和骨干,犹如兵器的锋刃,是战斗力的集中体现,历来为兵家将帅所重视。选锋的原则是突出军事技能,如《吴子·图国》指出,建军必须“简募良材”,把有各种专长的人分类编队,组成“练锐”,凭此“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就可以无坚不摧。也有人认为,按兵种特长和技能专长编组布阵是兵法之常,必须遵循,但不能把它模式化,还要根据其他因素巧妙运用。如成书于明末的《兵经·锋》主张以“里壮家丁”组成亲军,以报仇雪恨或将功赎罪者组成敢死队等特种部队,使军队这个复杂系统中增加多种打击手段。
【10.3】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14]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15]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16],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敌情,积极创造获胜条件,研究地形的险厄,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并用于指挥作战,必然会取得胜利;不懂这些道理而去指挥作战,必然要失败。所以,从战争的规律看必定能获胜时,即使国君说不要打,也应该坚决去打;从战争的规律看不能获胜时,即使国君说要打,也应该坚决不打。所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一的目的是保护民众,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对国家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14]上将:古代军队将领中的最尊贵者,也有人说是指高明、贤能的将领。
[15]战道:战争的规律和法则。
[16]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这是《孙子》对将帅政治品格的基本要求。该书认为将帅位处军国大政之中枢,其行事用人不能充满强烈的自私自利、沽名钓誉之心,不能为了奉承君主,违心作出不符合“战道”的决策。而应当遇事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为行动的最高准则。根据战争规律,有必胜把握的,虽然君主说不要打,亦可坚决去打。反之,没有必胜把握之仗,谁主张打,都可以坚决拒绝。这一要求的核心是将帅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即使抗拒君命有伤君主的尊严和权力,甚至有叛逆的嫌疑,要承担极大的个人政治风险,但只要符合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也应该在所不惜。
【10.3】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17],举而不穷[18]。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19];知天知地,胜乃不穷[20]。
将帅对待士卒就如同对待婴儿一样,才可以率领他们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如同对待爱子一样,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如果一味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一味溺爱士卒而不使用他们,违法也不加以惩治,就像骄纵惯了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一战,但不知道敌人的作战能力,获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的作战能力,却不知道自己的队伍可不可以打仗,获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打仗,又知道敌人的作战能力,却不了解地形条件如何,获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动果断而不迷惑,举措得当而变化无穷。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获胜而没有危险;既懂得天时,又懂得地利,克敌制胜才能万无一失。
[17]动而不迷:迷,即迷惑,孤疑,犹豫不决。全句的意思是说行动起来不迷惑,不盲动。
[18]举而不穷:军事行动举措自如,战术变化无穷无尽。
[19]知彼知己,胜乃不殆(dài):殆,危险的意思。不殆,就是没有危险。全句意思是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获胜不会遇到危险。“知彼知己,胜乃不殆”是《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知行关系最著名的观点。它包括:第一,知是战的前提和基础。打仗不能糊涂、莽撞,敌情不明。“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只有了解影响战争的诸要素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奠定胜利的基础,将帅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出于众者”的贤明之将。第二,要“全知”“详知”。从狭义上说,“知彼知己”,包括知我军和知敌军。但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应当包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如敌军我军、天象气候、自然地理、诸侯盟友等等。其中了解敌情是第一位的,但对其他情况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对战争信息不仅要知全,也要知详。因为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来详细分析比较敌我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情况。具体作战时,还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对自己的军队,将帅也要对部下的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烂熟于胸,打起仗来方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甚至在攻击敌人之前,还必须“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用间篇》),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第三,既要知敌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克敌制胜之道。除了了解敌我之情和天候地理之状外,也要知道战争活动的必然规律,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基本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当然要以先知为条件,但它们本身也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只有了解战争规律,掌握和正确运用用兵原则,按照规律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足以战胜敌人。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有人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成是孙子的话,这是不对的。首先,孙子在了解信息时,一贯主张把了解敌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为它的难度更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其次,对敌情、我情和天地之情都了解了,却并不能保证你打胜仗。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那种认为“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百胜的观点其实是唯心主义的,在战场上行不通。还是《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表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准确、辩证地说明了战争信息与战争行为之间的深刻联系。
[20]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既懂得天时,又懂得地利,克敌制胜才能万无一失。在《孙子兵法》提出的“五事”之中,天和地占其中之二。该书认为,打仗不仅要知彼知己,也要知天知地,身为将帅必须了解各种天候地势的利弊得失,运用它们为克敌制胜服务。那些“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的用兵艺术,则被称为“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的“上将之道”(《地形篇》)。该书各篇的相关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说对有利地形要先敌夺取,对不利地形要尽量远避,屯兵扎营要好高恶下、贵阳贱阴,在敌国境内作战要因粮于敌、就地补充,对涉水之敌要半渡而击,火攻作战时应注意天候变化,正确选择季节、时日,根据风向灵活应变等。这些关于地形环境、天候气象与战争关系的论述为后世将帅用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