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在浙江杭州务工的50岁的王女士(化名),业余时间刷微短剧时有男子私信她,自称姓李,每天对她嘘寒问暖。李某自称做虚拟币交易,有赚钱机会,把自己账号告诉王女士,按照操作,王女士果然赚钱了。被打动的王女士,把自己的存款共25万元从银行取出,幸好属地警方及时发现,挽回了王女士损失。警方分析,王女士被骗的其中一个要素在于,她刷剧的信息已经被不法分子获取。警方表示,现在观看微短剧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获取被害人的一些精准画像,或者获取被害人的一些基本信息的途径之一。 央视网
反思:
近日,央视网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浙江杭州的网络诈骗案件,50岁的王女士在业余时间刷微短剧时遭遇了诈骗分子的精心布局,险些损失25万元存款。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诈骗的新趋势,也再次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
首先,网络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利用微短剧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新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短剧等新媒体形式日益受到大众喜爱,但这也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渠道。他们通过私信、评论等方式接近目标,利用虚假身份和温情攻势建立信任,进而诱导受害者进行投资或转账。这种诈骗手法隐蔽性强,易于迷惑受害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亟待加强。王女士的案例表明,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网络诈骗的重要诱因。在观看微短剧等新媒体内容时,我们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甚至个人身份信息等都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泄露隐私。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诈骗新趋势,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打击利用平台进行诈骗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对网络诈骗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震慑潜在犯罪分子。
二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案例警示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鼓励公众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三是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应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操作。同时,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安装杀毒软件等措施,提高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四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开发更加安全、便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网络诈骗的识别和预警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诈骗新趋势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为公众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
———本文来自西安君成律师网站(juscaselaw.com)
若您有法律需要,请点击西安君成律师团队网站,联系李律师,给您专业解答
公众号: 君成case
电话:18681949144
西安君成律师团队:
石安妮律师:经济法硕士,党员律师,擅长民商事诉讼,离婚财产,刑事辩护,公司法、知识产权及争议解决等复杂商事法律事务。
井垸律师,法学学士,党员律师,擅长民商事争议、房地产纠纷、尽职调查报告,合同起草与审查、谈判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李思霏律师 ,擅长民商事诉讼,离婚财产,刑事辩护,公司法,知识产权及争议解决,尽职调查报告,合同起草与审查,具有丰富的诉讼经验和调解技巧,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法律顾问服务。
业务范围:民商事诉讼、合同纠纷、无罪辩护、取保候审、刑事辩护、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