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脑》,作者:安德斯·汉森
一.《手机大脑》经典语录10条
1.我们不是控制手机,而是被手机控制着。
2.多巴胺并不是快乐的制造者,而是精力的分配者。
3.手机,这个集通讯、娱乐、学习于一体的超级工具,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大脑。
4.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
5.人们对手机的期待感是激活大脑奖赏系统的重要因素。
6.持续不断的社交媒体通知、即时消息和无尽的信息流,正在形成类似赌博成瘾的循环。
7.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加,会导致社会交往质量下降,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减弱。
8.看似无害的“刷手机”习惯,实则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9.大脑喜欢“走捷径”,尤其是在处理记忆时,因此储存记忆需要消耗能量,而手机的多任务处理功能让大脑误以为处于高效状态。
10.拯救手机大脑的第一步,就从放下手机开始。
二.《手机大脑》讲了什么?
《手机大脑》是瑞典著名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所著的一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现象及其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书中,汉森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详细剖析了人们为何难以抵抗查看手机的冲动,以及这种习惯如何改变我们的注意力、情绪、社交关系乃至整体心理健康。
汉森指出,智能手机通过频繁的刺激,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注意力机制。社交媒体通知、即时消息和无尽的信息流不断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形成类似赌博成瘾的循环,导致人们难以自拔。这种依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专注力,还改变了我们的情绪调节机制,使得人们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手机使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更为严重。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他们,大脑更容易受到手机使用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注意力涣散、社交能力下降、学习成绩受损等问题。
汉森在书中不仅分析了问题,还提供了实用的策略来帮助人们重建与技术的健康关系,如设定“数字排毒”时间、采用应用程序限制屏幕使用时间、培养深度工作和阅读的习惯等。
三.《手机大脑》读后感
阅读《手机大脑》后,我深感震撼。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审视了自己在智能手机使用上的过度依赖。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工作间隙,手机似乎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汉森在书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真实的案例,让我意识到这种依赖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的心理健康。手机的频繁刺激不仅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还影响了我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我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状态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书中提到的实用策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设定“数字排毒”时间,每天留出一段时间远离手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我也开始限制屏幕使用时间,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些改变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和深度,让我更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总的来说,《手机大脑》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籍。它不仅揭示了智能手机对现代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还提供了实用的策略来帮助我们重建与技术的健康关系。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