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原文】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 (1) 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 (2) 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 (3) 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4)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译文】
先生又说:“我的学说是至简至易的,也是至精至微的。孔子说:‘就像手掌一样。’人哪天不看见手掌?至于自己手掌有多少纹理,却是不知道的。这就像我说良知二字,一讲大家都觉得知道,如果真要见到良知,又有谁又能见到呢?”
学生问:“恐怕是因为良知没有具体形状,所以最难捉摸吧?”
先生说:“良知就是‘易’中说的‘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个良知怎么捉摸得透呢?能看透的人便是圣人。”
(1) 出自《论语·八佾》第十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 的见,见而中的。
(3) 无方体,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四章:“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4) 出自《易经系辞下》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