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以下门人黄省曾十五王阳明《传习录》第四卷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 (1) ,方能察人病理。”

【译文】

有位朋友在静坐中有所领悟,于是去与先生探讨。

先生说:“以前我在滁州住时,见各位学生十分重视在知识见闻上辩论,嘴里说的耳朵听的都不一样,我认为这不容易获得真知,因此就教他们静坐。过一段时间再检查他们的进境,还是很有些时效的;但时间一久,逐渐产生了喜静厌动、陷入枯槁的毛病。有的人专注于玄妙的解释和感觉,藉以耸人听闻。因此,我近来只是说‘致良知’而不再提静坐冥想。理解了良知,任你去静处体悟、去事上磨炼都可以,良知的本体是无动无静的。这正是学问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从在滁州时到现在,我也反复比较对照琢磨了多少次了,发觉只有‘致良知’这三个字没有问题。这如同医生需要亲身经过病痛,方能了解人的病理。”

(1) 医经折肱,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