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论为政,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谓,评论。季氏,鲁卿,于时当桓子。佾,列。舞者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桓子用此八佾舞于家庙之庭,故孔子评论而讥之。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按周礼天子观看的舞蹈才可以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鲁以周公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此章讥三家之僭。三家,仲孙、叔孙、季孙。《雍》,《诗经.周颂.臣工》篇名。天子祭于宗庙,歌之以彻祭。今三家以作此乐以彻祭。故夫子讥之。相,助;维,语气辞;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助祭。三家为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于堂?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三桓僭用天子之乐,于礼无所取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此章言礼乐资仁而行。如,奈。言人而不仁,奈此礼乐何?谓必不能行礼乐。仁者爱人,内心真情,通过礼乐表达出来。内无真情,礼乐表达什么呢?玉帛交错,不足为礼;钟鼓铿锵,不足为乐。仁者克己,方能复礼;仁者克己,方能为乐。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此章明礼之本意。林放,鲁国人。奢,汰侈。俭,约省。易,和易,治办。礼有奢俭,适中为宜,如有取舍,宁俭勿奢。譬如丧礼,失之和易,大操大办,不如悲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诸夏,中国。亡,无。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另义,少数民族心中还有国君,不像中国心目中已经没有国君了。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此章讥季氏非礼祭泰山。旅:祭名。礼,祭祀山川在其封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弟子冉求,时仕于季氏。救,止。神不享非礼。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境内山川,公卿无缘祭祀泰山,非其鬼而祭之,谄媚求福。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君子无所争,谦卑自牧,无所竞争。
《礼记.射义》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此章言成人须礼。倩:笑貌,酒窝。盼:动貌,黑白分明。绚:文貌。此《卫风.硕人》之篇,闵庄姜美而不见答之诗也。言庄姜既有巧笑、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礼成文绚然。素,喻礼也。子夏读诗,至此三句,不达其旨,故问夫子何谓也。孔子举例以答子夏。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后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起,启发;予,我也;商,子夏名。孔子说,能发明我义者,是子夏也,始可与共言诗。巧笑美目,加以素粉,益增绚丽。有忠信美质,再加之以礼,则文质彬彬。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此章言夏、商之后不能行先王之礼。徵,成也;献贤也。杞、宋二国,是说夏、殷二朝后人。孔子说夏殷之礼我能说清楚,旦杞、宋二君暗弱,不足以礼成之。也有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的原因。
3.10子曰:“褅自灌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此章言鲁褅祭非礼之事。褅:五年大祭之名。褅、洽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将祭,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孔子既灌之后,不欲观之。
3.11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此章言讳国恶之礼。当时鲁国跻升鲁僖公于闵公之前,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故言不知。又暗示对于天下许多事情来说,褅礼如同手掌简单易知,没有什么难以知晓的。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此章言孔子重祭祀。祭如在,是说祭祀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在面前,事死如事生。
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祀百神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孔子说我若亲行祭祀,则必致其恭敬。若外出或生病,而不亲自祭祀,使人摄行代祭,没有肃敬之心,如同不祭。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于人。王孙贾,卫执政大夫。媚,亲近;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灶,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以世俗之言暗示,欲让孔子求媚亲昵之。天,以喻君。若获罪于天,无所祷于众神。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此章言周之礼文仍然完备。监,视。二代,夏、商。郁郁,文章貌。言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周之文章完备于二代,故从而行之。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此章言夫子慎礼也。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孔子助祭,礼器之属,每事则问于令长。鄹人,鲁鄹邑大夫孔子父叔粱纥。时人多言孔子知礼不当复问。孔子认为宗庙之礼当须慎重,不可轻言,虽己知之,当更复问,是合乎礼。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此章明古礼。言古者射礼,张布为侯,兽皮放中间。射有五善,不但要射中兽皮,亦兼取礼乐容节。观射者德行,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周衰礼废,射者无复礼容,但以主皮为善。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而爱其羊,我爱其礼。”
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生牲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以礼祭于宗庙,听此月之政。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孔子存羊,欲使后世知有告朔之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反以有礼者为谄。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此章明君臣之礼。定公,鲁君。时臣失礼,君不能使,定公患之,问于孔子。孔子回答,若君有礼,则臣有忠。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章言正乐之和。《关雎》诗经首篇,兴后妃之德。乐得淑女配君子,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无伤善之心。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此章说明立社所用木材。哀公,鲁君。社为五土之总神,凡建邦立国,必立社。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丰镐,宜栗。各用其所宜木材建立社。哀公不知其礼,问弟子宰我。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说使民战栗。孔子闻听此说,知其虚妄,无可奈何,说到:“事已成,不用再解释;事已遂,不用再劝谏;事已往,不用再追究。”以此批评宰我,今后说话小心,不可望文生义。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此章言说管仲僭礼。管仲,齐国大夫管夷吾。孔子说他器量小,因此有人问孔子是否因为管仲过于节俭才说他器量小?归,女子嫁人。摄,兼职。孔子答说,“管仲娶三姓之女,家臣不兼职,安得为俭?”有人听孔子如此说,又问管仲是因为知礼才这样做?邦君,诸侯。人君别内外,于门种树屏蔽内外,管仲为大夫当以廉遮蔽,而管仲亦如人君,树屏以塞门。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与邻国友好相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大夫则无,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因此孔子回答说,“管氏知礼的话,还有谁不知礼?”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此章解释乐理。大师,乐官名。翕,盛貌。如,语气辞。从,放纵。皦,分明。时鲁国礼乐崩坏,孔子说明正乐之法,言乐章开始的时候翕然如盛,接着放纵尽其音声,然后纯纯和谐,音节皦然分明,脉络绎然相续不绝,则正以之而乐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此章言明夫子之德,天将命之使其定礼乐。卫国仪邑典封疆之人请告于孔子从者欲见孔子。尝,曾也。言以往有德之君子经过此地,我没有见不到的人。从者,跟随孔子者。引其见孔子。出门跟孔子弟子说,不要担心孔子的圣德将要丧失。事不常一,盛必有衰,衰极必盛。今天下衰乱无道已久,拯弱兴衰在夫子。木铎,金铃木舌,施政教时所振。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天下,如木铎以振文教。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此章论《韶》、《武》之乐。《韶》舜乐名。韶,绍也,继也。舜德行能绍继尧,故乐名《韶》。言说《韶》乐声音舞蹈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乐名《武》。言说《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之美,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禅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此章总言礼意。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于苛刻。凡礼事在于庄敬,不敬则失于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