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1),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2),形成于黄初(3),文备于太和(4)。周围七寻(5),中高一仞(6),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7),粲然咸著。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至晋泰始三年(8),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9),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案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10),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其一成行,曰“金当取之”。
【注释】
(1)和:这里附和魏明帝曹叡的年号“太和”。
(2)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196—220年。
(3)黄初: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年。
(4)太和:魏明帝曹叡的年号,227—232年。
(5)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而言八尺为一寻。
(6)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7)麟鹿:大鹿,这里指神兽麒麟。
(8)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司马炎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继承其父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290年司马炎病逝。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共使用四个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9)留郡本国图:应指高堂隆《张掖郡玄石图》。
(10)帻(zé):古代包扎发髻的巾。
【译文】
起初,在汉元帝,成帝年间,有先见之明的人说过:“魏年号中有‘和’时,将会在西方三千多里的地方有裂开的石头,石纹形成五匹马,文字说‘大讨曹。’”等到魏国开始兴起时,张掖的柳谷出现了裂开的石头。最早在建安年间出现,在黄初年间形成,到太和年间,文字都齐备了。这块石头宽七寻,中间高一仞,青色的质地,白色的纹路,龙马,麒麟,凤凰,仙人的形象,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一件事,是魏晋代兴的符命。到晋武帝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书说:“用留郡的玄石图校对如今的开石文字,文字略有不同。现在绘成图呈上。”审察图文,有五匹马的图像:其中一匹,有人戴着平头巾,拿着戟骑在马上;其中有一匹像马的形状但没有成型。图上的文字有“金”字,有“中”字,有“大司马”,有“王”字,有“大吉”,有“正”字,有“开寿”;其中有一组成行的文字,是“金当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