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蜒-《聊斋志异》卷十一

学使朱矞三家门限下有蚰蜒 [1] ,长数尺。每遇风雨即出,盘旋地上如白练然 [2] 。按蚰蜒形若蜈蚣,昼不能见,夜则出。闻腥辄集。或云:蜈蚣无目而多贪也。

【注释】

[1] 朱矞(yù)三:即朱雯,浙江石门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康熙辛未年(1691)任山东省提学使。门限:门槛。蚰蜒(yóuyán):节肢动物门,蚰蜒科。体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触角长,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多生活在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俗称“钱串子”,古时称“草鞋虫”,有的地方称“香油虫”、“草鞋底”或“草鞋底子”。

[2] 白练:白色熟绢。

【译文】

学使朱矞三家的门槛下有一条大蚰蜒,有几尺长。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就会出来,在地上盘旋,如同一条白缎。蚰蜒的形状很像蜈蚣,白天见不到,夜晚则出来,闻到腥味就会聚集起来。有人说:蜈蚣虽然没有眼睛却很贪婪。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