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城外有河水汹涌 [1] ,近崖深黯 [2] 。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 [3] 。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 [4] 。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注释】
[1] 许城:许昌。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即今河南许昌。
[2] 黯(àn):深黑色。
[3] 汉篆:汉代篆书。
[4] 曹孟德: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邺北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南。设“七十二疑冢”之说,见陶宗仪《辍耕录·疑冢》。
【译文】
许昌城外有条大河,水势汹涌,靠近山崖的地方,河水很深而且发黑。盛夏季节,有人到河中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尸体断裂,浮出水面。后来,又有一个人遭到同样的命运。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感到惊讶奇怪。县令听说这件事后,派了很多人修闸截住了上流,水排干以后,只见山崖下有个深洞,洞中装了一个转轮,轮子上排着明晃晃的利刃。他们拆掉转轮,进入洞中,发现有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的字都是汉代的篆书。仔细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墓。众人打破棺材,弄散了尸骨,把所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取走了。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 [5] :“尽掘七十二疑冢 [6] ,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馀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注释】
[5] 后贤诗:此指宋人俞应符诗。诗云:“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见陶宗仪《辍耕录·疑冢》。
[6] 七十二疑冢: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罢了。由于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曾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形象。
【译文】
异史氏说:后人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哪里想到真正的曹操墓竟然在七十二冢之外呢?曹瞒真是奸滑呀!但是千馀年来朽骨还是不保,狡诈又有什么用处呢?唉,曹瞒的智谋正是曹瞒的愚蠢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