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逐句注释详解
【7.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1],交和而舍[2],莫难于军争[3]。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4]之计者也。
孙子说:通常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后,从编组军队、调集军需到与敌人对阵交锋,这中间没有比“军争”更困难的事情了。而“军争”中最难的,则是以迂远为近直,变不利为有利。故意走迂远的道路,用小利引诱敌人以使其上当。如此,就能晚于敌人出发而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这就叫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
[1]合军聚众:意为征集民众,集合军队。
[2]交和而舍:两军对垒相处。交,意为接触,引申为相对。和,即和门,指军门。舍,止、宿。曹操注《孙子》言:“两军相对为交和。”
[3]军争:两军争夺制胜的条件,也就是争夺先机之利,争夺战争主动权。
[4]迂直:原表述道路的曲直。道路的曲直本是客观的存在,曲折的路远,笔直的路近,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在军事运用上的奥妙在于以迂为直,把迂远变近直,所以《孙子兵法》称之为“迂直之计”。即行军路线尽可能避开敌人严加防守的地区,选在敌人松懈无备的地方,既可以从容行止,又不致遭到敌人的袭击,甚至可以比走近直的路更快捷。后世也有军事学者把“迂直”作为直接战略与间接战略的代名词。
【7.2】
故军争为[5]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6]而争利,则辎重[7]捐。是故卷甲[8]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9],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0],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11]则亡。
“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着所有的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会由于行动迟缓而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丢掉装备和辎重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掉。因此,卷起铠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进行行程加倍的连续行军,走上上百里的路程去争利,三军将领就可能会被俘,体力强的士卒走在前面,体力弱的士卒落在后面,最终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走上五十里去争利,就可能会损折上将军,结果只有半数的兵力到达目的地;走上三十里去争利,那么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员能到达目的地。所以说,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维持战争。
[5]为:此处是“有”的意思。
[6]委军:委,放弃,舍弃。委军意为丢下辎重装备轻军前进。
[7]辎重:军用器械、营具、粮秣的统称。
[8]卷甲:卷,收,藏。卷甲就是将铠甲收藏起来而不穿,以便使将士轻装前进,行动更加迅速。
[9]三将军: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的统帅,这里统指军队将帅。
[10]则蹶(jué)上将军:蹶,倒下,跌倒,引申为挫折,损失。上将军,古时的前军主将。全句意为:如果这样的话,就可能会损折上将军。
[11]委积:指物资储备。《周礼·地官》言:“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
【7.3】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12];不知山林、险阻、沮泽[13]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14]者,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战略企图,就不能与它们预先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各种地形,就无法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形上的便利。
[12]豫交:豫,通“预”,预先,事先。豫交即预先结交之意。另一种说法认为豫通“与”,与之结交之意。
[13]沮泽:沮,低湿地带;泽,聚水的洼地。沮泽意即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
[14]乡导:即向导。
【7.4】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15],以分合[16]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17],廓地分利[18],悬权而动[19]。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用兵打仗要靠诡诈多变才能取得成功,要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如何行动,按照分散和集中兵力的原则来变换战术。军队迅速时要像疾风,徐缓时要像森林,进攻时要像烈火,不动时要像山岳,隐蔽时要像黑夜,行动时要像雷霆。抄掠敌国乡邑要分兵四出,扩张疆土要扼守要害;要权衡利弊得失,相机采取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道理就能获取胜利,这就是“军争”的法则。
[15]以利动:(作战)要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如何行动。在西周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礼乐文明的影响,盛行仁义礼让之兵;春秋时代又不乏迁怒泄愤的黩武战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孙子兵法》则提出:第一,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利益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强调国家利益对战争的关键制约作用;立足于国家安全的高度,以“安国全军”为目的,以“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为标准评价战争得失,主张将帅要审慎地对待战争,“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不能单凭一己私利或一时愤懑而发动战争。第二,在战略决策时要讲求战争效益,要权衡利弊,反复运筹,“因利而制权”(《计篇》),不因贪图小利而遭受祸患,不因一时困难而放弃根本利益。要极力避免“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火攻篇》)的虚假胜利,避免久暴师于外,“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作战篇》)的持久消耗战争。第三,在作战时要深刻认识到利与害等因素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设饵兵,佯败北,“以利动之”,使敌军倍道兼行,孤军深入,营造擒将歼敌的战机;识别各种战场环境、地势地形、军事行动对己方士卒心理、部队士气的利害影响,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取得战场上的胜利。由于“兵以利动”的思想反映了战争是敌对双方利益冲突发展的最高形式,战争行为是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后手段这一基本规律,因此为后世兵家所普遍遵守。
[16]分合:指兵力使用上的分散与集中。
[17]掠乡分众:分兵四下抄掠敌国的乡邑。宋人张预注《孙子》言:“用兵之道,大率务因粮于敌;然而乡邑之民,所积不多,必分兵随处掠之,乃可足用。”还有人认为“掠乡分众”是说掠取敌人资财分给部众以为奖赏。
[18]廓地分利:开疆拓土,并分兵扼守有利地形。还有一种说法是开疆拓土要分赏给有功者。
[19]悬权而动:权,本意指秤砣,引申为对利弊得失的衡量、权衡。全句意为:根据对利弊得失的权衡而采取行动。
【7.5】
《军政》[20]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21]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军政》一书说过:“作战时用语言指挥听不到声音,所以设置了金钲、战鼓;用眼睛相互看不到,所以设置了旌旗。”金钲、战鼓、旌旗这些器具,是用来统一将士行动的。将士的行动统一了,勇敢者便不能独自前进,懦弱者也不能独自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法则。所以,夜间作战多使用金钲、战鼓来指挥,白天作战多使用旌旗来指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的视听特点。
[20]《军政》:古代兵书,大约出现于西周后期至春秋中前期,已失传。个别内容还保存在古代典籍之中,除了《孙子兵法》外,《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等语。
[21]金鼓旌旗:古代军队作战时使用的主要指挥工具。金,即金钲,鸣击表示收兵;鼓,即战鼓,擂鼓表示进攻;旌旗则指各种军用旗帜,即用来分辨队伍的编组,又用来指挥、调动部队。
【7.6】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22]。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23],此治气[24]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25]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26]者也。无邀正正之旗[27],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28]者也。
对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他们的锐气,对敌人的主帅可以动摇他的意志。通常军队在初战时士气饱满,后来就逐渐懈怠,最后就士气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在敌人士气最旺盛的时候避免交战,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交战,这就是掌握敌军士气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加以运用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浮躁,这就是掌握敌军心理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而加以运用的方法。用自己军队的近捷来对付敌人的迂远,用自己军队的安逸来对付敌人的疲劳,用自己军队的温饱来对付敌人的饥寒,这就是掌握敌人体力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加以运用的方法。不要拦击旗帜鲜明、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进攻队形严整、实力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掌握和实施机变的原则。
[22]归:止息,终止。暮气归,意为士气衰竭。
[23]击其惰归:在敌人士气低落、归心似箭的时候发动攻击。这是《孙子兵法》治气理论的重要原则。中国古代兵学家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发现军队士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左传·庄公十年》载曹刿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孙子兵法》进一步归纳发展了这一理论。第一,“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反映了战场士气变化的规律及对战斗力的影响。它既可以用来形容士卒的士气状况和精神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战斗的开始、中间和末尾等不同阶段。第二,主张避开敌人新锐之师的旺盛士气,待其疲劳沮丧,士气衰竭,战斗力已大为削弱时予以打击,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士气的变化既与时节因素相关,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要善于观察敌军的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士气情况。如“正正之旗”“堂堂之陈”,通过队伍严整的面貌反映了其士气高昂和战斗力强的实质;“杖而立”“汲而先饮”“见利而不进”“夜呼”“军扰”“旌旗动”“吏怒”“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行军篇》)等现象,则从某一侧面说明其内部秩序混乱、士气低迷,已呈败亡之象,可以击之无疑。
[24]治气:掌握部队士气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加以运用。
[25]治心:掌握将帅心理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加以运用。
[26]治力:掌握将士体能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加以运用。
[27]邀:拦击。正正之旗:旗帜鲜明,队伍齐整。
[28]治变:掌握并实施机动应变。
【7.7】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29],背丘勿逆[30],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31]勿食,归师勿遏[32],围师必阙[33],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对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仰攻,对背靠丘陵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对伪装败退的敌人不要尾追,对敌人的精锐兵力不要去攻打,对敌人留下的诱饵不要贪图,对撤回本国的敌人不要去拦截,包围敌军时要留出缺口,对已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29]高陵勿向:高陵,指较险峻的山地。《孙膑兵法·地葆》言:“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其中的“陵”即高陵。它对防守者有利,对攻击者不利。向,指仰攻。全句意为:不要向占据高地的敌人发动仰攻。
[30]背丘勿逆:逆,迎,迎击。全句意为:敌人如果背靠山丘险阻,那么我军就不要从正面发动进攻。
[31]饵兵:敌方故意派出来引诱我方的小股部队。
[32]归师勿遏:归师,返回本国的军队;遏,拦截,阻截,遏制。全句意为:对返回本国的敌军,不要试图去阻截他。
[33]围师必阙:阙,通“缺”。全句意为:包围敌人之后,应当留有缺口,以防敌人作困兽之斗。春秋时期,大多数战争并不是要完全摧毁敌国,歼灭敌军,而是以有限的军事行动达成称霸的目的,因此不主张或不能进行歼灭作战。考虑到敌军“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九地篇》)的心理状态,从涣散敌军斗志、瓦解敌军防御的角度考虑,“围师必阙”的原则受到兵家的普遍遵守。《司马法》中即有“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注引)的说法。后世兵家总结历代战争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细化它的内容。如杜牧说“示以生路,令无必死之心,因而击之”(杜牧注《孙子》)。《百战奇法·围战》则从诱敌出洞的角度,提倡“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使这一用兵原则的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