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篇 《孙子兵法》在线阅读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逐句注释详解

【6.1】

孙子曰:凡先处[1]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2]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3]。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说: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迎击敌人的就主动从容,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到我们预定的地域,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无法到达他们想到达的地方,是想方设法阻止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良好,就要设法使他们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要设法使他们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要使他们躁动。

[1]处:占据的意思。

[2]趋战:仓促应战。

[3]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致,使人致,引申为调动。杜牧注《孙子》言:“致令敌来就我,我当蓄力待之;不就敌人,恐我劳也。”

【6.2】

出其所不趋[4],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出兵要朝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突然袭击要对着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袭扰的地区;进攻必然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无法严防的地点;防御必定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不能攻克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微妙啊,微妙到不露痕迹的地步;神奇啊,神奇到无声无息的程度,这样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4]出其所不趋:意思是出兵要朝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及《太平御览》《长短经》所引此句均作“出其所必趋”,意即朝敌人必定会去的地方出击。但从上下文来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与“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相连,而后一句话似为具体解释前一句话的。如果改为“出其所必趋”,强大的敌人就部署在你要经过的地方,那么就与“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的意思拧了。

【6.3】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5],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6]也。

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兵锋所向是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要交战,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是因为我进攻了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我不想交战,哪怕是画地而守那样容易攻破,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这是因为我们迫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5]画地:在地上画出界限的意思。画地而守意为不借助城池和其他野战工事进行防守,比喻防守极其容易。有学者认为,画地是一种古代道家方士的防身术,兵家所说的“画地”是指阵法,没墙,可敌人进不来。

[6]乖其所之:乖,违背、背离,引申为改变、调动的意思。曹操注《孙子》言:“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乖其所之意为调动敌人,将敌人引向他处。

【6.4】

故形人而我无形[7],则我专而敌分[8]。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9]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因此,要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却不露形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会集中,而敌军的兵力就会分散。我方将兵力集中在一起,敌方将兵力分散在十处,我方就能以十倍的兵力攻击敌人,这样就会形成我方兵力众多而敌方兵力寡弱的局面。如果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交锋的敌人就很少了。我要交战的地点敌人不知道,那么他们需要设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需要设防的地方多了,那么我要与之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了;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了;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了;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了;处处设防,就会到处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处处分兵防备别人的结果;兵力雄厚,是使别人分兵防备自己的缘故。

[7]形人而我无形: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却不露形迹。它是《孙子兵法》诡道用兵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该书认为,欲达成这一目的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一,隐蔽企图。君主将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防止泄漏己方战略意图,“夷关折符,无通其使”(《九地篇》),令隐藏很深的间谍了解不到己方机密,聪明的敌军将帅也猜不透己方计谋。甚至在具体行动前,连自己的部属也应当“无知”“无识”。第二,以积极的佯动和巧妙的伪装迷惑敌人,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的隐真示假方法;“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神出鬼没的行动原则等,从而使敌人处于“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虚实篇》)的被动局面。第三,用各种方法让敌人的实力、部署和企图充分暴露出来,为我军“因敌制胜”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则有用间谍以获取敌方情报,认真分析敌人计谋优劣,以佯动来暴露敌人活动规律,以实地侦察来掌握地形地貌,以小规模交锋来探察敌人虚实强弱等。做到上述各项,就可以使敌人暴露无遗,而我们亦由此达到“无形”“无声”的境界,充分保持军事行动的自由权,“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成为“敌之司命”。在“形人”以调动和分散敌人的同时,己方适时将兵力集中起来,击敌薄弱、要害之处,“以我之专,击彼之散”(张预注《孙子》),达成兵家将帅梦寐以求的战场效果。

[8]专:专一,在这里指集中兵力。“我专而敌分”意为通过示形诱使敌人暴露真相,而自己则不露形迹,这样我就可以集中兵力而迫使敌人分散兵力。这是一种通过巧妙示形,转换虚实,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后人也称专分为合分。明尹宾商《兵·合》:“五指之更弹,不如控拳之一挃。甚哉乎!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说明了集中兵力原则的重要价值。

[9]约:少,寡的意思。

【6.5】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10]之,越人[11]之兵虽多,亦奚[12]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所以,能够事先知道交战的地点、交战的时间,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赶去同敌人交战。无法事先知道交战地点、交战的时间,就连战阵的左翼也救不了右翼,右翼也救不了左翼,前队救不了后队,后队救不了前队,更何况在远达数十里,近距数里的范围内协调作战呢?依照我的分析,越国人兵力虽多,对取胜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军虽多,也可以让他们无法战斗。

[10]度(duó):推断,分析的意思。

[11]越人:越国人。作者著书时,吴、越两国正处于长期为敌的状态。

[12]奚(xī):在这里作疑问词使用,“奚益于胜败”就是说“何益于胜败”。

【6.6】

故策之[13]而知得失之计,作之[14]而知动静之理,形之[15]而知死生之地,角之[16]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17],而应形于无穷。

所以,要通过对敌情的分析判断,来了解敌军作战谋划上的得失;通过挑动敌军来发现他们的活动规律;通过佯动示形,来观察置敌于死地的关键所在;通过小规模前哨战来弄清楚敌军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示形达到了极致,就可以使自己不露任何行迹;不露任何形迹,那么隐藏再深的间谍也无法窥见我们的企图,再高明的敌人也想象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克敌制胜,即使将胜利的结局摆在大家面前,大家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人们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用这些方法战胜敌人。所以,每次战胜敌人的方法都不能重复,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变化无穷。

[13]策之:策即策度,策算。意为根据客观情况对敌人的行动计划进行分析判断。

[14]作之:作即兴起,引申为挑动。作之就是挑动敌人,使敌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做出反应。

[15]形之:示形于敌。

[16]角之:角即较量。角之即通过试探性进攻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颇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火力侦察。

[17]战胜不复:取胜的方法不重复,意即作战方式灵活多变。

【6.7】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18]。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19]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20],月有死生[21]。

用兵就如同流水一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虚弱的地方。地形的高低制约了水的流向,具体情况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作战方法。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就如同水的流动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人,就称得上是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能保持常胜;四季交互相替,没有哪一个能保持长久。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缺有圆。

[18]兵因敌而制胜: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法夺取胜利。这是《孙子兵法》提出的一条重要作战原则和极高的用兵境界。综合全书的相关论述可知,该条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在作战指导上反对墨守成规、反对照搬照套以往成功的战法,主张灵活用兵,“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虚实篇》)。变化的关键,要以敌情、地形的变化为转移。第二,在制订作战方案时,要用“五事七计”周密分析敌人的情况,同时还要“因利而制权”,根据敌情的变动修正原来的方案。第三,在执行作战方案时,要“践墨随敌”,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法。比如对只知死拼蛮干的敌将,采取诱杀之策;对贪生怕死之辈,可以威严之兵将其俘获;对急躁易怒之敌,可施以凌侮之计;对廉洁好名之敌,可运用烦扰疲敌之法;对军心士气发生变化之敌,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对行军路线的作战目标的选择,要“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变篇》),等等。“因敌制胜”原则的核心是以变制胜,即充分发挥各级将领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其机断处置战场情况的权力。明人说,“用兵之术,惟‘因’字最妙”(《阵纪》卷四),宋代名将岳飞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从用兵艺术境界的高度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19]五行:指古人所说的组成物质的五种最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认为五行相胜,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此外还有“五行不常胜”等种种说法。

[20]日有短长:白天因季节的变化而时间有短有长,比如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长。

[21]月有死生:古人也将月亮在每月的盈亏晦明变化称为死生。如农历每月月末曰为晦、月尽(死),初一为朔、月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