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 《孙子兵法》在线阅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逐句注释详解

【3.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2]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3];不战而屈人之兵[4],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通常的用兵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军就略逊一筹;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旅就略逊一筹;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全卒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卒就略逊一筹;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伍就略逊一筹。因此说,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的用兵之举中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能迫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的用兵之举中最高明的。

[1]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使全部。国:春秋时期的国主要指国都而言,后世则指整个国家。破,击破,攻破。

[2]军:这里的“军”与下文中的“旅”“卒”“伍”均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以春秋军队为例,最高编制单位为军,其下依次为师、旅、卒、两、伍。)据《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师二千五百人,旅五百人,卒百人,两二十五人,伍五人。不过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

[3]善之善者:好中最好的。

[4]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使用武力直接交战就迫使对方屈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烽火频仍,一些诸侯国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联合中小诸侯,造成政治或战略上的优势,用避免直接交战的方式迫使敌国退让或屈服,这种行为被称为“全胜”。《孙子兵法》对此思想作了全面论述:第一,以“全胜”为用兵的理想追求和最高境界,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非暴力手段达成预期目的,而条件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无论国、军、旅、卒、伍,“全”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破”则是必要的辅助手段。第二,以伐谋、伐交为达成保全自己目的的重要手段,把伐兵、攻城作为下策和不得已的选择。而其最经典的表述,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它在中国和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2】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5],具器械[6],三月而后成,距闉[7],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8]之,杀士[9]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扰乱敌人的外交行动,再次是排兵布阵震慑敌人,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已经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了。因为制造攻城用的大盾和四轮战车,准备各种器械,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堆起足以瞰制敌人城池的土山,又要几个月的时间。将帅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驱赶士卒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士卒损伤了三分之一,城池仍然没有攻破。这便是攻城所造成的灾难。

[5]橹轒辒:橹,大盾。轒辒(fén wēn),用以攻城的战车。唐人杜佑《通典·兵典》言其制为“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作战时推行抵近敌方城垣。

[6]具器械:准备各种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7]距闉:距,通“拒”,有治、备的意思;闉(yīn),通“堙”,土山。距闉意为堆起用以攻城的高出城墙的土山,攻城一方可凭借土山制高点向城内射箭,掩护士卒攻城。

[8]蚁附:形容众多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

[9]杀士:(使)士卒减少。“杀士”一词也见于《孙膑兵法·杀士》和《尉缭子·兵令下》,有学者解释说这是让士卒们拼命,自动送死(见《新注新译兵家宝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第595页)。

【3.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0]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必通过武力交锋,占领敌人的城池而不必依靠强攻,灭亡敌对国家而不必长期征战。一定要依据“全胜”的方略争胜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就不会遭受损失,却可以圆满地获得权益。这就是以智谋克敌制胜的方法。

[10]顿:通“钝”。此处指军队遭受损失和挫折,士气低落。

【3.4】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11]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12]。

用兵的通常办法是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他,兵力五倍于敌就进攻他,兵力两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兵力与敌人相当就要努力抗击他,兵力少于敌人就要想方设法摆脱他,兵力比敌人弱就不要与他接触。所以说,兵力过于弱小的军队,即使战斗力很强,硬打硬拼也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11]敌:匹敌,即敌我双方力量大体相当。

[12]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兵力过于弱小的军队,虽然有坚强的战斗力,也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还有一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弱小一方如果能集中优势兵力,虽小而坚,那么强大的一方也可以擒获。

【3.5】

夫将者,国之辅[13]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就好比是支撑国家建筑的辅木。他们辅佐国君时严密周详,国家就强盛;辅佐中出现疏漏缺陷,国家就衰弱。

[13]辅:原意为辅木,后引申为辅助、佐辅。下文的“辅周”就是辅佐严密周详,“辅隙”就是辅佐不周密,有疏漏。

【3.6】

故君之所以患[14]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15]。不知三军[16]之事而同[17]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18],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19]。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可不可以进攻而硬要军队进攻,不了解军队可不可以退却而硬要军队退却,这就是牵制军队的行动。不懂得军队的内部事务却要干涉军队的行政管理,将士就会感到困惑;不通晓军事上的机宜权变却要参与作战指挥,将士就会感到疑虑。军队既困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随之降临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乱其军,自取灭亡。

[14]患:危害。

[15]縻军:牵制、束缚军队。縻(mí),羁縻,束缚之意。

[16]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多设三军,或称上军、中军、下军,或称左军、中军、右军。这里泛指整个军队。

[17]同:原为共的意思,这里是指参与,干预,干涉。

[18]任:指挥。

[19]乱军引胜:扰乱军队,致使军队失去获胜的机会。引,原意为避开、退却,引申为失去、失却。

【3.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20]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21]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22]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判断并预知会取得胜利的情形有五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人打仗,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人打仗的,能获胜;懂得依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获胜;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获胜;以有准备以对付无准备之敌的,能获胜;将帅才能卓著而君主又不加牵制的,能获胜。这五条,是判断并预知胜利的重要根据。

[20]众寡:军队兵力的多或少。《孙子兵法》关于“众寡”的用兵原则,揭示了战争中兵力运用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如何“识众寡之用”的作战指挥原则和“以众击寡”的转化兵力对比的指挥艺术等丰富内容。根据《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如《吴子·应变》《六韬·豹韬·少众》《百战奇法·众战》《阵纪·众寡》等的解释,众寡运用的一般原则是,“用众,宜整、宜治、宜分,则利于平易,便于正守,妙在进止抽移”,“用寡,宜固、宜轻、宜锐,则务于隘厄,避之于易,变化不厌烦数”(《阵纪·众寡》)。其思想核心是强调以众击寡,而以众击寡又是靠指挥的灵活、兵力运用的巧妙来实现的,并不是单纯强调兵力多多益善。客观上具备优势兵力,当然是制胜的有利条件,但如果全局上不具备优势兵力,就要以灵活的指挥在关键的方向和地点上,形成局部的优势,以创造制胜的条件。

[21]虞(yú):预料,准备。

[22]御:本义为驾驭,引申为牵制、控制、制约的意思。“将能而君不御”的意思是说将帅有良好的治军、指挥才能,国君又不妄加干预,定能取得胜利。君主与将帅的关系,直接涉及战争指挥体制能否顺畅和有效运行的大问题。所以《孙子兵法》主张:第一,国君与将帅是主与辅的紧密关系,“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地位十分重要。第二,“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因此将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的将德,要有把握战争全局、克敌制胜的能力,要能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地形篇》),通“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九地篇》),等等。第三,国君应充分信任将帅,在将帅出征在外时,要使其掌三军之权,理三军之事,大胆放手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战场实际临机处置,而不是越权干预瞎指挥。第四,将帅要勇于拒绝国君的错误指挥。将帅应该在“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的前提条件下,以“安国全军”为目标指挥战事,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思想追求,要有勇气不屈从于君主的错误命令,不一味机械服从,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将能而君不御”后来在民间演变成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广大百姓所熟知。但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有绝对的权威,要想真正实现“将能而君不御”的原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难以具体贯彻实施的。

【3.8】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23];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打上百次仗也不会遇到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就会有胜有负;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遇到危险。

[23]殆(dài):危险的意思。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逐句注释详解

【4.1】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1],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等待机会打败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里,而能否战胜敌人完全取决于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1]先为不可胜:奠定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自己在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子兵法》“重战”“慎战”思想的著名观点,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自己的实力,形成不可战胜的基础。无论是智战还是兵战,都要拥有一支武器精良充足,士卒训练有素的“霸王之兵”,对敌人要有“以镒称铢”的明显优势,形成“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九地篇》)的强大威力。二是综合道、天、地、将、法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在战争中要始终牢牢把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防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当敌人不可战胜时,要暂时采取守势;当敌人有可能被战胜时,要不失时机地主动进攻;当实力、士气、地形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又能够及时“逃之”“避之”,避免全军覆没的悲剧。三是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在努力强化自身“不可胜”的内因的基础上,再察明敌人暴露出的“可胜”之隙,将主客观条件完全结合起来,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战胜敌人。

【4.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2]。善守者,藏于九地[3]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4]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善于防守;要想战胜敌人,就要善于进攻。进行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发动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在地下那样隐而不见;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从九霄而降那样突如其来。所以,他们既能保护自己,又可以获得全胜。

[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进行防御,是由于兵力处于劣势,发动进攻,是由于拥有优势。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此处则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这两种表述在古代文献中都常常可以见到。

[3]九地:形容地的极深处。九是虚数,古人常用它来表示数的极点。

[4]九天:形容天的极高处。宋人梅尧臣注《孙子》言:“九天,言高不可测。盖守备密而攻取迅也。”

【4.3】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5]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6]。不忒者,其所措[7]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8],故能为胜败之政[9]。

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普通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的将帅中最高明的。通过浴血奋战而获取胜利,即使天下的人都拍手叫好,也不算是高明的将帅中最高明的。这就如同举起秋天野兽刚刚长出的细毛算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算不上是视力好,能听见雷声算不上是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那些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他们打了胜仗,既不显露智谋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们获得胜利,只是不出现失误而已。之所以不出现失误,是因为他在战前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接下来只是如何打败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往往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才企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修明政治,加强内部团结,确保各项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因此能成为胜负的主宰。

[5]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绒毛,极细小。古人以它用来比喻分量极其轻微。

[6]忒(tè):失误,差错。不忒,没有失误,没有差错。

[7]措:措置,措施。

[8]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加强内部团结,确保各项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是《孙子兵法》建军思想的核心。结合该书其他篇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只有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现仁爱信义,“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打起仗来才会奋勇向前而不退缩。第二,法是维护军队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要健全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能分工及隶属关系、军需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定,使军队的正常工作有章可循。在日常管理中,对军纪军法要严格遵守,信赏明罚,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杜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的混乱现象。在战时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违背常规旧章,“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篇》),以达到号令三军就如同指挥一人的目的。

[9]政:通“正”。银雀山汉墓竹简此处即作“故能为胜败正”。在这里“政”是主持、主宰的意思。

【4.4】

兵法:一曰度[10],二曰量[11],三曰数[12],四曰称[13],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4],败兵若以铢称镒。

兵法上判断胜负的根据有五个方面: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国土的幅员不同,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也不同;大小不同的土地面积,所产出的物产资源的数量不同;物产资源数量的不同,导致兵员数额众寡的不同;兵员数额众寡的不同,影响到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的成败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与失败的军队相比,拥有以“镒”称“铢”那样的绝对优势;失败的军队与胜利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铢”称“镒”那样居于绝对劣势。

[10]度:计算,量度。这里是指丈量土地的幅员。

[11]量:数量,容量。这里是指计量物质资源。

[12]数:数目。这里是指计算兵员多寡。

[13]称:比较,衡量。这里是指对敌我双方力量强弱优劣的比较和权衡。

[14]以镒(yì)称铢(zhū):镒、铢均为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1镒为20两(一说24两),1两为24铢。以镒称铢是形容二者相差悬殊。

【4.5】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15]之溪者,形[16]也。

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作战,就像在千丈高山上决开积水一样,奔腾直下,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15]千仞(rèn):仞,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1仞为8尺(一说7尺)。千仞则是形容山极高。

[16]形:在这里指军事实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