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豆瓣评分9.4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如果你也爱读书,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日读一页书 】 (ID:rdyys999), 以最轻松的方式开始阅读。不管人世如何喧嚣拥挤,动荡不安,有一个好所在永远可以成为你的避风港,成为一间与尘嚣隔绝的小屋。你可以躲进去,独自面对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把烦恼和焦躁忘记得干干净净,这个好所在便是书。

《宋词三百首》,作者:武玉成

一.《宋词三百首》经典词: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部分词句,整首词中借用了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4.《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5.《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浣溪沙》 –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7.《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8.《清平乐·红笺小字》 –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9.《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 张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二.《宋词三百首》简介

《宋词三百首》中收集词,词之于宋,便如诗之于唐,正处在“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全盛时期。一部《全宋词》,收有1364名词人用千馀种调式写成的近二万首词作。宋词选本,宋已有之。然最具影响者,当数清朝末年人朱祖谋编选的《宋词三百首》。朱祖谋(1857-1931),字古微,后改名孝臧,一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四十岁以后专力于词,是清末词坛之大家。所编《宋词三百首》,系与好友况周颐商榷而成。编选中数易其搞,颇费踌躇;出版后又作増删,如琢如磨。其书民国十三年(1924)初版,选词人87家,词300首。不久即加重订,増入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等11首,删去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等28首,故第二版实选词283首,未足三百之数。后又出第三版,増补林逋《长相思》(吴山青)、柳永《临江仙》(梦觉小庭院)2首,确定为词人82家,词285首。

三.《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翻开《宋词三百首》,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世界。每一首词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宋代词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她的词作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思妇的哀怨和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次读到这样的词句,我都会被深深打动,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词人产生共鸣。

除了李清照,柳永、苏轼等词人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词作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艺术魅力。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让我感受到了离别的凄凉和无奈,而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展示了一种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词人们精湛的文学造诣,还体会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些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寄托了词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它们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

读完《宋词三百首》,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宋词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通过阅读这些词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还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宋词三百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领略到了宋词的韵味和风采,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反复品读这本书,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四.关于作者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