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敏感与自我》,作者:斯文娅·弗拉斯珀勒

一.《敏感与自我》经典语录10条

1.从原则上尊重他人的脆弱性,试图共情他们的痛苦,而不是对这种痛苦进行评判。

2.避免他人的痛苦、尊重与体贴他人、敏锐地感受自身的和他人的需求、了解人际界限与他人的脆弱性,是人性巅峰的理想和品质。

3.敏感提醒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保护“自我”不被冒犯,也不去冒犯他人。

4.过度敏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在各种限制中让社会变得不宽容。

5.伤口是力量产生之处,生命在这种敏感性中,不一定会退缩、腐朽或者硬化,而是有可能奋力生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态。

6.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是冲突的核心。

7.在开放却带来脆弱性的“敏感”与内收却导致封闭的“坚韧”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是每个生命体都要面对的难题。

8.文明本身是一个历史进程,“考虑他人感受”的敏感性并非生来就有。

9.保守主义者认为,对韧性的实现就在于消除人身上经过漫长的文明进程才发展起来的敏感性,这等于是要让人退回惰性意义上的自然。

10.要求人培育自己的敏感性,必将使人在真正的挑战来临之际不堪一击,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伤口的力量。

二.《敏感与自我》讲了什么?

《敏感与自我》是德国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所著的哲学作品,首次出版于2023年。这本书围绕“敏感”这一核心议题,从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自我与社会的敏感化发展历程。

书中,弗拉斯珀勒通过追溯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揭示了敏感性是如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她指出,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较为粗鲁和不拘小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精致化,敏感性也随之增强。

弗拉斯珀勒还结合了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对敏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探讨了敏感与同情、语言伤害、性别问题以及高敏感性人群等议题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以及如何在日益敏感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

此外,弗拉斯珀勒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她以辩证的角度看待敏感,既指出了敏感性的积极面,也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敏感与自我》读后感

阅读《敏感与自我》后,我深受启发,对“敏感”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敏感性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品质。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脆弱性,共情他们的痛苦,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敏感性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冒犯。

然而,过度的敏感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它可能让我们变得过于脆弱和易受伤害,甚至在各种限制中让社会变得不宽容。因此,我们需要在敏感与坚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又不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如何在日益敏感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被各种声音和观点所包围,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不被外界所左右。

总的来说,《敏感与自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哲学作品。它不仅让我对“敏感”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启发了我对自我、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