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作者: [美] 彼得·萨伯
一.《洞穴奇案》经典语录:
1.“如果所有的生命都有无限的价值,那么一个生命与两个生命就是同样珍贵的,与一百万个生命相比亦是如此。”这句话强调了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平等的无限价值,不应以数量来衡量。
2.在预防性杀人中永远都没有划算的交易,有的只是手上带着鲜血的幸存者。这句话反映了在极端情况下,法律和道德可能会产生冲突,需要权衡生命的价值和法律的约束。
3.我们所规划的每一条高速公路、每一条隧道、每一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然而,我们往往选择接受这些潜在的风险,因为这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必要代价。
4.“绝对正义”是人生永远不可能直接经验得到的,正义也因而是神圣的,法律和司法于是成为通往“绝对正义”的航船和舵手。
这句话揭示了正义的抽象性和追求正义的复杂性,指出了法律和司法在通往绝对正义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5.我们故意或心照不宣地承受和付出这些代价,因为假设生者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些损失。
这句话反映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大的利益往往会选择承受一定的风险和代价。
6.生活在多元社会中意味着,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为了官方目的被视为在道德上优越于其他的观点。
这句话强调了多元社会中道德观点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没有一种观点可以凌驾于其他观点之上。
7.一个品德良好的人会自愿等待饿死而不是杀人。在这种恐怖而悲惨的境遇中,等待饿死,而非杀人,才是必要的行为。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极端的道德选择,即在绝境中坚守道德底线,宁愿饿死也不伤害他人。
8.法律和道德不可分离,对司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
这句话阐述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法律实践中需要权衡二者的关系。
9.对立法机关而言,如果我们都倾向于同意诉诸正义,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这句话警示了过度依赖或追求正义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了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10.解释为什么我们视生命为无价而同时又在过错致人死亡案中赋予赔偿,要比解释为什么人类价值观点不会导致将人类商品化容易得多。
这句话探讨了生命的无价性与实际法律实践中对生命损失的赔偿之间的矛盾。
11.免责事由说明,即使被告人的行为是有害的并且正式为立法所禁止的某种行为,被告人也是无可指责的,或者是没有犯罪意图的,从而要免除其罪责。
这句话解释了免责事由的概念,即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行为有害且被法律禁止,被告人也可能因缺乏犯罪意图而被免责。
12.正当理由说明的却是,即使被告人自由和有意识地决定实施行为,被告的行为也要么为善,要么是较小的恶,从而应免除其罪责。
这句话阐述了正当理由的概念,即在某些情况下,被告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善意或较小的恶意,因此应被免除罪责。
二.《洞穴奇案》讲了什么?
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一书,以其独特的案例和深刻的法哲学探讨,在法律和道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下是对该书主要内容的归纳:
1、基本案情
《洞穴奇案》的核心是一个虚构但引人深思的案件:五名洞穴探险者因意外受困山洞,面临生死抉择。为了生存,他们决定通过抽签的方式牺牲其中一人以供其他人食用。最终,威特摩尔被选中并因此丧生。获救后,幸存的四人被控以谋杀罪。
2、法律与道德的碰撞
此案引发了法律与道德的激烈碰撞。书中详细描述了十四位法官对此案的不同判决意见,这些意见深刻反映了各种法哲学流派的思想。
每位法官的判决都基于不同的法律理解和道德观念,从而揭示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3、多元的法哲学观点
书中展示了十四份截然不同的法官陈词,每一份都代表了不同的法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涵盖了法律的各个层面,还深入探讨了正义、道德、人权等哲学问题。
4、书籍的影响力
《洞穴奇案》被视为法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案例和深刻的探讨使得该书在法律、哲学、伦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
该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材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机会。
三.《洞穴奇案》读后感
在阅读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之后,我深感震撼与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探讨,更是一次对人性和正义的深度挖掘。
首先,《洞穴奇案》所描述的虚构案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道德难题。五名受困的洞穴探险者在绝境中做出的选择,引发了关于生存权、人权和法律界限的广泛讨论。这种极端情境下的道德抉择,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其次,书中十四位法官的不同判决书展示了法律解释的多样性和主观性。每位法官都基于自己的法律理解和道德观念做出判决,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同时,这些判决书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正义和公平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洞穴奇案》还引发了我对于人性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为了生存而做出一些违背常规道德的选择。然而,这些选择是否真的可以被接受和原谅,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道德选择并非总是黑白分明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情境。
最后,我认为《洞穴奇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和道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正义的探索。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人类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同时,它也激发了我对于法律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人权和正义。
总的来说,《洞穴奇案》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法律知识,还让我对人性、道德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作者:
萨伯(Peter suber,1951- ),影响甚广的“开放近用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提倡在科研文献发表的同时,将电子文本在网上公布,以便读者免费取阅)的发起人。1973年毕业于美国叶尔汉姆学院,1978年获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叶尔汉姆学院哲学教授,也讲授法律、计算机等其他课程。萨伯从事很多领域的社会活动,兼任SPARC(“学者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高级研究员和耶鲁大学法学院信息社会项目访问学者等多项职务,还是两家网站(openaccessnews和ODenaccessletters)的博客作者。1991年出版专著《自我修正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