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拼音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yǒng yù lè · jīng kǒu běi gù tíng huái gǔ
辛弃疾 xīn qì j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qiān gǔ jiāng shān , yīng xióng wú mì 、 sūn zhòng móu chù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wǔ xiè gē tái , fēng liú zǒng bèi , yǔ dǎ fēng chuī qù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xié yáng cǎo shù , xún cháng xiàng mò , rén dào jì nú céng zhù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xiǎng dāng nián , jīn gē tiě mǎ , qì tūn wàn lǐ rú hǔ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yuán jiā cǎo cǎo , fēng láng jū xū , yíng de cāng huáng běi gù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sì shí sān nián , wàng zhōng yóu jì , fēng huǒ yáng zhōu lù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kě kān huí shǒu , fó lí cí xià , yī piàn shén yā shè gǔ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píng shuí wèn , lián pō lǎo yǐ , shàng néng fàn fǒu ?
【译文】
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寻找孙权这样的英雄。当年繁华的歌楼舞榭,饮宴风流,都被风雨吹散。斜阳照草树,普通的街巷老屋,人说刘裕曾居住。谁能想,他曾指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势如出山猛虎。
元嘉帝草率出兵,想建功立业,却仓皇逃命不敢北顾。距今已四十三年,眺望中原,仍记得硝烟弥漫的扬州路。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的庙里,竟是社鼓隆隆、神鸦乱舞。还有谁询问,廉颇老了,饭量是否如故?
【赏析】
本词为词人名篇,为登临怀古感时抒愤之作。全词通过对一连串的历史人物如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的追怀褒贬,抒发了词人坚持复国的雄心壮志和年纪老大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多用典故,词格苍劲沉郁、凄婉悲凉。
上片追忆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这首词的前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千古江山”是指京口这个千古繁盛之地,孙权迁都建业(南京)之前曾在京口建都。词人在此地登高望远,所以首先就想到了孙权。词人敬佩孙权,才直接称他为“英雄”。从表面上看,词人是在歌颂古时英雄人物,其实也是在暗讽南宋统治集团尽是庸碌之辈,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所以词人接下来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一般用来指繁华的生活,这里借指东吴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强盛的东吴,雄踞江左的孙权,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都随时间消逝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观赏凭吊。
写完孙权后,词人又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人物——刘裕。刘裕从小生活在贫穷之中,凭借个人努力一步步发展壮大。他以京口为根据地,内压叛乱,外抵侵略,最后称帝建国取代东晋政权。他曾经两次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词人把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概括出来。人们对于英雄人物总是念念不忘,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也就是传说中刘裕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缅怀之情。在此处,词人发出了思古幽情,也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孙权和刘裕,都是在战争中开创基业,在东南建立国家。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苟且于江左。两相对比,南宋统治者的怯懦更加突出。如果说,词人在词的上片借古意抒今情,还比较明显外露,那么在词的下片里,词人运用典故揭示出的历史意义和抒发的现实感慨就比较含蓄了。
下片前三句,词人讽刺了刘裕之子刘义隆,即宋文帝,北伐大败的历史事实,以此告诫南宋统治者,贸然讨伐金国必然会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宰相韩侂胄没有听从告诫,轻率出兵,结果北伐战败,韩侂胄被诛。
“元嘉草草”之后,词人开始描写现实。他先描写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在四十三年前,也就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领众人南归。那激情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端。当时,宋朝军队在采石矶打败南犯的金兵,金兵首领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此战后,北方义军纷起,四处打击金人,致使金人在中原的统治发生危机。此时的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刚刚即位的宋孝宗也有志收复故土,于是重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一败动摇了宋孝宗抗敌的决心,朝中主和派重新得势,南宋再次与金国议和。之后,南北分裂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词人空有抗敌之志,却无从实现。经过四十三年的漫长时间,百姓逐渐淡忘了失败,也忘却了分裂,对现实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想要恢复中原故土,困难重重。“烽火扬州”和下面的“佛狸祠下”两幅昔日和今朝对照的历史图景,反映了词人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悲痛心情。
“可堪回首”三句,是用刘宋的旧事来喻指南宋的现实。元嘉北伐,刘宋军队惨败。北魏太武帝趁势命令军队反攻,一路追击刘宋军队至建康北面的瓜步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寺庙本是失败的象征,可是百姓们忘记了失败,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这所庙宇,在南宋时依然存在。词人在这里用历史影射现实,隐隐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朝廷不迅速收复失地,恐怕百姓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了自己是大宋的臣民了。
篇末,词人把自己比喻成廉颇,一心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局面,取得北伐的胜利,表达了自己虽然已入暮年,但抗敌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