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宁》阿尔志跋绥夫-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萨宁》,作者:阿尔志跋绥夫

一. 《萨宁》经典语录:

1.“人不可能高于生活,他自己只是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 萨宁认为人的存在和满足感受限于生活本身,个人的不满往往源于自身无法从生活中获取足够所需。

2.“他有可能感到不满足,但这种不满足的原因却在于他自身。他不过是不能够、或者是不善于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取他真正需要的足够的东西。” —— 萨宁进一步阐述了个体不满的根源在于自我能力的不足。

3.“人就其本质而言是卑鄙的……不要指望人能做出什么好事,这样一来,他做出的坏事也就不会引起你的痛苦了。” —— 萨宁对人性的悲观看法,认为人本质上是卑劣的,因此不应对人有过高的道德期望。

4.“我活着,我不想让我的生活变成苦难…为此,首先就必须满足自己的种种自然愿望…这愿望就是一切:当一个人心中的愿望死亡了,他的生命也就死亡了,当他扼杀愿望,他就是在扼杀自己!” —— 萨宁强调追求自然愿望的重要性,认为愿望是生命的动力。

5.“如果我坚信我的死亡能拯救世界,我也许就会满怀喜悦地走向十字架!” —— 萨宁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牺牲精神,但也透露出他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

6.“这场没有一个字出于人们的真实的感情和思想的谈话,骗不了任何人的所有谎言,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没人会相信,却又都继续地相互欺骗着。” —— 萨宁对人际交往中谎言与虚伪的深刻洞察。

7.“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与人和自然最初冲突的影响下形成性格的时期。这个人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形成的,就像旷野里一棵树。” —— 萨宁对人性格形成时期的看法,强调自由与冲突的影响。

8.“人们想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修道院宿舍,要大家全都遵循一种规章,而那规章的基础,显然就是对任何个性的毁灭,就是要个性服从某个神秘长老的强权。” —— 萨宁批判社会规范对个性的压制。

9.“基督教在生活中扮演了个可悲的角色……它遣责斗争,许诺内在的幸福,引起甜蜜的梦,给出一种不以暴力抗恶的宗教……” —— 萨宁对基督教在社会变革中角色的负面评价。

10.“人,就是肉体和精神的和谐结合,一种还没有遭到破坏的和谐结合。” —— 萨宁强调人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他理想中的生命状态。

二.《萨宁》讲了什么?

《萨宁》是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著名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自幼在家庭之外长大的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萨宁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自由自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表面上看萨宁公开追求享乐,极为堕落,但在一定程度上萨宁也代表着俄国知识分子个人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觉醒。他少小离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一株生在田野中的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却又常常以旁观者的清醒姿态一语道破传统世俗社会中人情的虚伪;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精神上却又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绝望中。小说出版于1907年,正值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时期,其影响深远,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萨宁》读后感

阅读《萨宁》后,我深感这是一部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的作品。萨宁的形象独特而鲜明,他既是一个追求自由与享乐的个体主义者,又是一个深陷孤独与绝望的灵魂探索者。他的言行举止挑战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让人不禁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束缚。

小说中,萨宁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性的洞察令人印象深刻。他拒绝被社会规范所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欲望和愿望。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孤独和绝望。萨宁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常常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看穿了人情的虚伪和社会的虚伪。这种清醒让他更加孤独,也更加痛苦。

此外,《萨宁》还通过对基督教等宗教观念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和人性解放的深刻思考。萨宁认为基督教在生活中扮演了可悲的角色,它压抑了人的斗争精神和自由意志。这种观点虽然偏激,但也引发了对宗教与社会关系、人性与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萨宁》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体主义与自由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探讨。通过萨宁的形象和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思考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