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于尘土》哈罗德·品特-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归于尘土》,作者:哈罗德·品特

一. 《归于尘土》经典语录:

1.“当心这种作家,他提出了他所关心的事来让你欣然接受,他使你毫不怀疑他的价值、他的用处、他的利他主义。” —— 这句话揭示了品特对戏剧中角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观众接受度的微妙操控。

2.“一部戏剧不是一篇散文,一位剧作家也不应该仅仅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总是期待最后一幕的‘冲突解决’——无论结局如何——而在最后一幕开出药方,或者为人物的行为进行辩解,从而损害人物的统一性。” —— 品特强调戏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反对简单的冲突解决和人物行为辩解。

3.“找到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两个人物,把他们放在一起,听他们说什么,自己不去干预。” —— 这反映了品特在戏剧创作中的理念,即重视环境设定和人物对话的自然流露。

4.“如果说要从写作中获得某种自由的话,那么它不是来自迫使人物摆出某种事先安排好的、精心设计的姿态,而是允许他们自己行动,给予他们真正的活动空间。” —— 品特认为写作应给予人物自由,避免预设和过度设计。

5.“戏剧本是一种大规模的、充满活力的公众活动。而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种完全私人的活动,一首诗歌还是一部戏剧,二者没有区别。” —— 品特表达了他对戏剧创作私人性和公众性之间微妙关系的看法。

6.“我与我写在纸上的语句和从语句中浮现出来的人物有着特殊关系,没有其他的人能够与我分享这种关系。” —— 这句话体现了品特对创作过程的个人化和神秘感的理解。

7.“小心,不要随便议论上帝”,“如果你把他赶走了,他就再也不会回来。” —— 剧中人物德夫林的警告,反映了品特对信仰、道德和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

8.“她的眼睛呢,比如说,是褐色的吗?” —— 这类对话体现了品特戏剧中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人物间的微妙张力。

9.“我们只是在等待,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当一切都将归于尘土。” —— 这句话隐喻了生命的无常和终结,与剧名相呼应。

10.“暴力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命运。” —— 虽然这句话可能并非直接出自《归于尘土》的原文,但它深刻概括了品特作品中常见的暴力主题和对人性深刻的剖析。

二.《归于尘土》讲了什么?

《归于尘土》是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创作的唯一一部反战题材的戏剧作品。该剧于1996年9月19日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首演,情节简单,人物只有一对四十多岁的男女:德夫林与瑞贝卡。剧中,品特通过对话和情境设置,揭示了战争、暴力和创伤对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瑞贝卡因暴虐而遭受“丧女之痛”,这一创伤事件成为全剧的核心。德夫林与瑞贝卡之间的对话充满了重复、模糊和隐喻,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互文性策略的艺术手段,品特将集体文化创伤与个体心理创伤相结合,在“大屠杀”这一宏大历史视野中再现了当代社会的暴力阴影。

三.《归于尘土》读后感

《归于尘土》是一部深刻而震撼人心的戏剧作品。品特以其独特的戏剧语言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张力和痛苦的世界。剧中,德夫林与瑞贝卡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拷问。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恐惧。

通过阅读《归于尘土》,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和暴力对个人生活的巨大破坏力。瑞贝卡的“丧女之痛”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痛。品特通过这部剧作,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如何面对和治愈那些因战争而留下的创伤。

此外,《归于尘土》还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剧中的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既是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暴力的参与者或旁观者。这种复杂性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总之,《归于尘土》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戏剧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战争、暴力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