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北平》,保罗•法兰奇
一. 《午夜北平》经典语录:
1.“1920年代,距义和团运动和公使馆被围困的事件已过了近三十年。北平的外国人惊魂已定,渐渐趾高气扬,从而导致了1930年代的道德崩坏。”
2.“社会风气变坏,人们自我放纵,在这一切的背后,‘恶土’成了一处溃烂发脓的疮。”
3.“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
4.“帕梅拉・倭讷的尸体现今仍躺在北京现代化的二环路的地底深处,躺在曾经的英国公墓里。”
5.“他们眼踪、捕获然后杀死猎物,还把猎物的内脏掏空。”
6.“乱世是奇案怪事的‘沃土’。”
7.“不受欢迎的女人,她们在这个时代中的挣扎与无奈。”
8.“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但是一百万人的死亡就只是一个数字了。”
9.“在那个时代,北平城早已骚动不安,每个人都在努力揣摩局势走向。”
10.“拂去堆积的尘埃,真相必将浮出历史。”
二.《午夜北平》讲了什么?
《午夜北平》讲述了1937年1月,一位年轻英籍少女——英国外交官19岁的女儿帕梅拉在北平被谋杀的故事。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北平城,中英警方随即展开了调查。然而,由于随后的战乱延绵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件的侦破工作不断被搁置,最终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直到75年后,历史学家保罗·法兰奇通过辗转中外,翻阅大量案卷,走访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最终为这桩被否定的神秘案件揭秘。
书中不仅详细描绘了案件的侦破过程,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法兰奇通过这桩谋杀案,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让一个罪恶与光辉并存的奇幻般的时代重现于读者眼前。此外,书中还刻画了当时生活在北平领馆区的欧美移居者的众生相,展现了他们的颓废、暴力、过度享有特权和冷酷无情。
三.《午夜北平》读后感
阅读《午夜北平》后,我深感震撼和唏嘘。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案件的侦探小说,更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变迁和人性复杂性的社会史诗。
首先,我被书中对案件的详细描绘所吸引。保罗·法兰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推理,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跟随侦探的脚步,一步步揭开真相的面纱。这种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让我欲罢不能。
其次,我被书中对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描绘所触动。书中通过帕梅拉案件这一窗口,展现了那个时代北平城的混乱和腐败。无论是外国人的趾高气扬还是当地居民的苦难生活,都让人深感痛心和无奈。同时,书中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既有善良和正义的一面,也有贪婪和残忍的一面。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故事性,更在于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性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危机。
总之,《午夜北平》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快感,更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