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年代》让-克劳德·卡里耶尔-读后感,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乌托邦年代》,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一. 《乌托邦年代》经典语录:

1“一切信仰都是空穴来风,唯其如此,它才更需要风暴和残暴的行径,以他人的鲜血浇灌自己。”

2.“人们对虚构有种认同,因为有时这比承认单纯的现实更容易——现实如此复杂,大多数时候都令我们茫然不解,惊诧莫名,而虚构则常能将现实简化。”

3.“乌托邦无法实现,仿佛某种朝着理想前进的呼唤,但永远不可能存在。”

4.“一切激进的‘终极’解决都将迅速导向妥协和腐败,不可能建立起什么长远的东西。”

5.“潮流从来不会流于表面,因为它涉及生活方式,而表面上看到的信号无不见证着事物内部深处的变化。”

6.“美国的乌托邦在春天柔软的绿叶中萌发,于冬日苦涩的白雪中落幕。”

7.“如果说我们应该当心其他人,警惕他们的花言巧语,我们同时也要反观世界自己。”

8.“乌托邦存在的意义在于映照出了这个世界的千疮百孔大势所趋,并叫醒了那些几近睡着了的人。”

9.“年轻人不时停下脚步,在一个街角上坐下来,从旧绒套里拿出他的吉他,轻轻弹上一段。行人们在他的身边匆匆而过。留步的人很少,为琴声解囊的人更是寥寥。”

10.“乌托邦大概是年轻人的一种特权。大部分青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将来生活的世界,会和他们父母喜欢的,亲手建造的,有时是亲手毁灭的那个世界并无二致。”

二.《乌托邦年代》讲了什么?

《乌托邦年代》由法国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撰写,详细记录了1968至1969年间,作者亲身经历的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相继爆发,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酝酿与拍摄,更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深入观察并记录了这些历史瞬间。书中通过两条主要叙述线,一是卡里耶尔参与的电影创作经历,二是作为时代亲历者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乌托邦愿景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寻找变革与自由的努力。

三.《乌托邦年代》读后感

阅读《乌托邦年代》,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动荡的年代。卡里耶尔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更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

我被书中那些追求自由与变革的年轻人所感动。他们敢于公开与权威、专制、成规、秩序、战争叫板,用他们的行动为死气沉沉的社会敲响了警钟。尽管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他们的梦想与追求,却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同时,我也对卡里耶尔的思考和反思深感敬佩。他清醒地认识到乌托邦的虚幻与不可实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相反,他更加珍视那些能够叫醒我们、让我们看到现实不完美的力量。

总之,《乌托邦年代》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深度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更让我们在反思中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我们在追求自由与变革的道路上应有的勇气和坚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