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逻辑》,作者:吉尔·德勒兹
一. 《意义的逻辑》经典语录:
- 纯粹生成,即无限制性,只要它避开理念作用、只要它同时既质疑摹本又质疑拟像,它就是拟像的质料。
- 悖论首先是把良知作为唯一意义来摧毁的东西,不过它随后是把常识作为对不变的同一性的确定来摧毁的东西。
- 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而德勒兹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
- 事件不是一个断裂,而是在连续过程中的某个单点上微分变化,这样,德勒兹确立了事件优先于事实存在的本体论秩序。
- 纯粹生成的悖论,它有着逃离当下的能力,而它就是无限同一性的悖论。
- 善良的意义肯定了在一切事物中都有着一个可规定的意义或方向,但悖论却同时肯定了诸意义与诸方向。
- 柏拉图引领我们在两个维度之间做出区别:有限且被度量的事物、永恒或暂时确固的质的维度,与一次不受度量的纯粹生成、一次名副其实的生成-疯狂之间的区别。
- 每一次对一个词语的重新思考,总是在赋予这个词语新的意义。
- 意义一事件是在一个不可共存的世界中的悖论性关系,为了解决整个悖论性关系,主体或生命需要进行析取性综合,将自己的生命把握为一个事件。
- 哲学不应该是去探讨普遍性概念的力量,而是应该认识思考是生命的多样性。
二.《意义的逻辑》讲了什么?
《意义的逻辑》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由34篇悖论系列构成,并附有5篇论文。德勒兹通过探讨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并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
在书中,德勒兹深入讨论了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他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以及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的思想,同时涉及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
德勒兹在《意义的逻辑》中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皮肤”。他通过悖论的概念,探讨了意义与无意义的复杂性,并试图在连续过程中的某个单点上微分变化中确立事件优先于事实存在的本体论秩序。
德勒兹还强调了纯粹生成的重要性,即一种无限制性的生成,它避开理念作用,同时质疑摹本和拟像。他认为,悖论是摧毁良知和常识的工具,通过悖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词语的意义,将生命把握为一个事件,从而超越既定的物理性事实,以及它与世界的句法性关联。
三.《意义的逻辑》读后感
阅读《意义的逻辑》是一次充满挑战和启迪的哲学之旅。德勒兹通过悖论的概念,引领我深入探讨了意义与无意义的复杂性,以及事件与生成的哲学内涵。
我被德勒兹对悖论的独特解读所吸引。他认为,悖论不仅不是逻辑上的错误,反而是揭示世界本质的工具。通过悖论,我们可以挑战常识和良知,重新思考词语的意义,将生命把握为一个事件。这种对悖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让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德勒兹对事件哲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事件不是断裂,而是在连续过程中的某个单点上微分变化。这种对事件的连续性和生成性的理解,让我对世界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德勒兹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他不仅引用了众多哲学家和作家的思想,还涉及了精神分析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对哲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意义的逻辑》是一本充满挑战和启迪的哲学著作。它不仅让我对德勒兹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思考和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